【事不过三】No.47

2021/10/27 15:10

这是“事不过三” Newsletter 第 47 期,这期的主题是“认知自己的第三件事”,这也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篇。
发表于:2021/10/27
进度:47/100

以下为正文:

心理学家艾伯特年轻时很害怕和女性交谈,为了克服这个障碍,他在 19 岁的时候,给自己下了一个任务:要跟 100 个女性交谈,并邀请她们跟自己约会。

当时他每天就在纽约的一个植物园徘徊,见到在独坐的女性,就过去攀谈。

最终他总共接近了 130 为女性,并和当中大约 100 位说上了话,邀请他们和自己约会。

但这当中没有一次真的成功。唯一一次约会成功了,但那女子并没有出现。

尽管约会的愿望落空了,但这个经历对他有个更重要的影响:他战胜了自己对女人的恐惧和害羞,让自己真的去跟她们说话,再和别的女性说话时,他能够表现得很好了。

可以说,他的行动改变了他的态度。

他的这则故事,让我想起自己的一段经历。2019 年的时候,我在得意忘形成都群发起了一个翻译计划,召集了大概 10 个人,花了半年的时间,把 Naval 的“How to be rich”播客文本翻译成了中文版

这个翻译计划除了给我思维和见识上的启发外,对我更大的改变是,它让我敢于在网上发起自己的小项目,也帮我克服了不少人际交往的心理阻碍。

我那时挺抗拒结识陌生人的,更别说是通过网上认识。但因为小组成员磨合得特别好,抱着对他们的好奇,于是试着约他们出来聊天。

聊着聊着会发现,他们大家有共通的困惑,也有共同的关注。因为聊得比较投缘,有时从下午聊一直到吃晚饭,一聊就是三四个小时。

现在回看这段经历,我特别感恩当时的举动。不论是发起翻译计划,还是主动约人聊天,它们都改变了我的一些人生态度。

这也是这期想分享的主题:认识自己的第三件事,就是我们可以通过行动来改变自己的信念。

act

那我们如何轻松做出改变?

福格教授提出过一个行为转变的模型:行为的发生需要“动机”“能力”和“提示”同时具备,缺少任何一项,行为就不会发生。

《如何让他买》这本书把它精简成了两大因素:
1、动机:他是否有动机去做
2、容易度:他是否有能力、有机会去做

这让我想起《掌控习惯》里提到的改变身份的两个步骤:
1、决定你想成为哪类人
2、用小赢证明给自己看

在我看来,这其实表达的是一个意思。

  • 身份向往是我们的最大驱动力;
  • 小赢就是做那些难易度适配的事情来不断进步;

1、寻找身份向往培养动机

每一个人其实都是两个人——他自己和他想要成为的那个自己。
(every man is really two men—the man he is and the man he wants to be.)

这句话来自美国作家威廉·费瑟,它点出了人类的一大天性,即模仿,而这也是我们最强大的生存技能。我们的大多数行为都是在观察、模仿中学习而来。

知道了这点,我们就可以利用模仿的天性和向往的身份来驱动自己。向谁模仿?向优秀的人模仿。我们人生的每一个向上的阶段,身上都会有“偶像”的影子。

回想我自己在写作中,一直把很多人当老师,比如:
我从王信文孟岩哪里,学到了长期坚持做一件事的意义。
徐远教授那里,学到了需要对知识保持诚实和谦卑;
Austin Kleon 那里学到了“write the books you want to read”,要为自己而写。

Naval 有个观点

  • 工作中,把自己围绕在比你优秀的人身边;
  • 玩乐时,把自己围绕在比你幸福的人身边;
    (When working, surround yourself with people more successful than you.
    When playing, surround yourself with people happier than you.)

《曼巴精神:科比自传》一书的译者在后记里分享了一段感悟,就说到了如何利用“偶像”来驱动自己:做科比的球迷,不能去幻想“如果我是科比,那该有多好”,而应该问自己:“如果科比是我,他会怎么做?”——然后,只管去做。

向偶像致敬的最好方式,是让自己配得上他。

2、培养微习惯

《掌控习惯》里有提到一个培养新习惯的两分钟法则——把完成一件事的时间限制在两分钟。它的核心意思是把任务降低到可以轻松上手的程度。如果还是觉得难,福格教授提出了更轻松的建议:"不超过 60 秒“。这就是微习惯。

比如下面:

  • 与其说每天睡前看点书,不如说每天睡前只看两页。
  • 与其说每天写一篇文章,不如说每天只写一句话。

“人类的天性决定了我们无法长期坚持做令自己的痛苦的事情,但如果从容易做的事情开始,就可以做到你想做的几乎任何事。”

拿我自己来说,我每天写晨间日记只写 10 条,写到 10 条就收手。

两分钟法则之所以有效,不是因为它能迅速带来改变,而是因为它在强化着我们想要建立的身份。

而我们只会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一旦新身份得到确认,它就推动我们朝着想要的方向去改变。

就像滚雪球一样,一旦你开始做正确的事情,继续做下去就会容易很多。

丘吉尔有句话:“我们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然后它反顾来塑造我们。”

这句话是对微习惯特别好的一个注解。

3、庆祝练习

如果想要把行为转变形成习惯,就需要借助庆祝练习。庆祝的意义就是用积极情绪来帮助自己感受成功,而习惯就来自于让自己感受美好的情绪。

每做出一个小改变,就进行一次庆祝,直到这个改变形成习惯。庆祝的方式可以是唱歌跳舞,也可以是在内心自我鼓励等等。

《福格行为模型》里有个特别受欢迎的章节,叫“珍珠习惯”,说的是我们在生活中,觉得遇到一个令你烦躁、不开心的事情,可以把它当成一个锚点,通过做一些积极的事情,把它转化成一个美好的时刻,就好像珍珠形成过程一样,它从沙子变成珍珠。

他在书中分享了自己的例子:“之前我如果把杯子打翻之后会说‘我怎么这么笨手笨脚的’,但是现在我只是把这些碎片捡起来,然后告诉自己你真的是非常冷静,而且还把水都清理干净了,做得非常好。我利用这个机会肯定自己的行为,而并不是指出我犯了一个错误。”

这个自我肯定的行为就是庆祝练习。

【回顾时间】

至此,认识自己的三件事分为:
1. 试问自己的认知从何而来
2. 做关爱自己的老师。
3. 用行动改变信念。

我之前说,写“事不过三”就是为了寻找活得更好的原则、方法和指引,这个问题终于在我遇到 Steve Pavlina 时得到了解答,这个答案简单至极,但又深刻至极。它包含 3 条:

  1. Truth
    See reality as it is.
    Free yourself of false beliefs.

  2. Love
    Feel good in your own skin.
    Explore deeper connections.

  3. Power
    Create your desires.
    Build motivation and discipline.

“认识自己”的三篇文章就是按照这三个原则来整理的。为了好记,我暂时把他们总结了“真爱动”三字。

巧合的是,在赵昱鲲的积极心理学课中,我学到了人的三大基本心理需求:

  • 自主感,指的是我是自愿的、发自内心地来做某件事的。
  • 关爱感,指的是我觉得做某件事是有别人支持的;
  • 能力感,指的是我觉得我有能力完成某件事。

当一个人感到做这件事是发自内心的,也有人支持,并且自己有能力完成的时候,他就会更愿意去行动。

它们正好对应了 Truth、Love、Power 三个原则。

赵昱鲲在积极心理学课程里有一段结语,我把它分享给看到这里的你:“希望你带着清醒的头脑,带着对自己的理解和爱,轻装上阵。你可以有意识地摆脱过往的束缚,进化出一个更蓬勃的自我,真正决定自己的人生。”


这是“事不过三”第 47 期,这期也是“认识自己”系列的收尾篇,希望我们都能看清真相(Truth)、拥有爱(Love)、敢于行动(Power)。

你可以点击这里查看第 45 期第 46 期来回顾这个系列。

如果你是新订阅“事不过三”的用户,可以点击这里查看“事不过三”使用手册
神秘地址:heywenhao@qq.com
from 文浩
下周三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