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事不过三”Newsletter 第 15 期,感谢这周新增的邮件订阅用户,目前订阅人数达到了 180 位。
本期主要分享三方面的内容:
1.不间断才能有信念;
2.投资的三重境界;
3.把乐观作为一种思维;
重要的事情不过三件:认识自己,好好学习,好好生活。
发表于:2021/03/17
一、认识自己
每次我觉得当周没什么内容可分享的时候,都会想起王信文的故事。
2018年-2019年,他曾经花了一年的时间,连更50期文章,在里面他分享自己的创业感悟、过往心得、对世界和人的理解等等。虽然没有一次断更,但他说自己有好几次都觉得写不出来了,准备断更算了,但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发了出来,以至于有几篇文章都是在凌晨3、4点以后才发出来的。
对于一个正在创业的人来说,憋稿有多难呢,他是这么说的:
过去这一年,大概是我毕业以来最漫长、最难熬的一年。
有读者留言问我每篇公众号大概写多久。答案是我每篇都会写6到8个小时,还没算选题、构思和找素材的时间。最近几个月,每到周三下午五六点的时候,我公司的同事已经习惯不来找我了——因为他们知道那个时候我大概正在很焦虑地憋稿。
他说的憋稿情况和我特别类似,尽管自己曾经连续日更100多天,但自从断更之后如今再重新捡起来,其实还是不小的挑战。他的每篇文章都要花6-8个小时,我自己也是如此,所以每周三的时候,我都会尽量缩短准备晚饭的时间。
既然这么难,为什么还要给自己找罪受,王信文没有在文章里直接说过。但Jay Clouse 讲过日更式写作教会了他的几件事情,提供了一种观察视角:
I can depend on myself
我可以依赖我自己
I can publish, even when I don't want to
在我不想发布的时候,我仍然可以坚持发布
I AM creative – even on my worst days!
在我最糟糕的日子,我都保持了创意。
我的理解是,持续做一件事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在不断push自己的过程中,坚定了信念。那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信念?Steve 史秀雄是这么说的:
你对生活的信念,对自己的信任,对身份的确认,最终都不是某一个时刻的思考和顿悟得来的,而是那些不论在什么阶段,在什么情境下都会稳定存在的习惯和重复。
下面两句话,是关于身份和信念的,每次看都会给我不小的力量:
1、别等着想明白了自己是谁再行动,在行动中你才能知道自己是谁。(via Austin Kleon)
(it’s in the act of making things and doing our work that we figure out who we are.)
2、你不必等有了信心才去做某件事情,你应该通过不断做事情来获得信心。(via Alex)
二、好好学习
徐远在北大给学生上投资课时,第一课就会告诉学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甚至对于超过99.99% 的人而言,不要去折腾,就买一个大盘指数基金就好。”
然而总是挡不住会有学生去金融市场折腾,学生也会经常问他一个极具悖论性质的问题:“老师,我知道你为我们好,怕我们赔钱,可是如果这样,我还来学你的投资课干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先从投资的三重境界展开来讲,徐远把投资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无所知。
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无知者无畏,乱操作的概率很大。投资人张斐在《人物》杂志的采访中,说过类似的话:“一个人最重要的挑战是,你不知道你什么地方不知道,你犯的大部分错误都是在这些地方。”
为了破解这种自大的困境,张斐讲到我们应该多向比我们更优秀的人学习,变得开放,去探索自己不知道的领域,来解决自己的思考缺陷。他讲了快手CEO宿华的故事。
我那时候建议宿华,应该系统地建一个表,哪些人你要定期去拜访。那就是他的「百人计划」……上市之前,他们见了很多CEO,问他们公司上市之后出现的挑战,哪些问题要解决,这些工作做得挺细致。他们其实推迟了很长时间,把内部机制建立更好,才开始做这件事情。
第二阶段:学然后知不足。
随着不断的学习,你知道的越多,你发现自己不知道的越多,会更加谨慎。这时候会开始树立自己的一些投资原则,有一定的判断力,不会听信传闻,盲目下注,轻举妄动。
第三阶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进入这个阶段,你对自己的认知边界有了理性、清醒的认知,对市场的理解也逐渐加深,开始做一点主动管理、资产配置。
比如张斐在错失腾讯的早期投资之后,虽然极度痛苦,但仍然再次抓住了机会:
腾讯上市那天,对我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当时我在一个香港的报纸看到他们登了大幅的招股书,马化腾跟我就差两岁,那天,我才真正开始思考人生。郁闷归郁闷,我想着应该去买点腾讯的股票。我当时做的唯一正确的决定就是在腾讯上市的时候,买了他们的股票,拿到现在17年。
总结起来就是,第一、第二阶段,适合被动投资,也就是买大盘指数。第三阶段的投资建议是谋定后动,抓住一些机会,获得超过大盘的回报率。
回到开头的问题,学投资到底是学什么?徐远的答案是:学投资课,是为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不是为了折腾,而是为了不折腾;是为了让自己有足够的的智慧,管住自己的折腾之手。
聚美优品联合创始人、真格基金合伙人戴雨森@yusen 分享过自己对赚钱这件事的理解:
在我看来一个人赚的钱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Beta,就是时代带给他的。第二部分叫Alpha,就是自己努力超过同行和竞争对手的。第三部分是运气,就是随机不可控的。如果总结成一个公式,就是回报=Beta+Alpha+Luck。这里面Beta来自于我们的选择,Alpha来自于我们的努力,Luck运气来自于随机性。
希望我们都能管住自己的手,并运用好这个公式。
三、好好生活
在提到悲观思维和乐观思维的不同之处时,李翔援引了张五常的一段话:
大约在2003年,几位熟知中国的朋友向我投诉国家的种种不适。我回应:不要告诉我什么不对。我可以在一个星期内写一本厚厚的批评中国的书。然而,在有那么多不利的困境下,中国的高速增长持续了那么久,历史从来没有出现过。……中国一定是做了非常对的事才产生了我们见到的经济奇迹。那是什么呢?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在面对同一件事时,有人着眼于问题,有人着眼于解决方案和未来。前者属于悲观思维, 会让人困于当下;后者则属于乐观思维,会看到更明朗的前景。
《设计心理学3》这本书提到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两种思维的差别:
很多年前,有人就提出了一个了令人费解的现象:有吸引力的物品不仅比难看的东西更招人喜欢,也更加好用。换句话来说,就是美会影响物品的使用难易度。
例如宝马当年推出的 Mini Cooper(迷你库珀)小轿车时,得到了纽约时报的高度评价:“无论你怎样看待迷你库珀的动力性能,很好也好,仅仅及格也罢。平心而论,近年来几乎没有任何一款新车比迷你库珀更能引起人们的微笑。”
这是为什么呢?直到过了很多年,人们在生物学、心理学和神经学的基础上,才找到一种解释:
有吸引力的东西使人感觉愉悦,从而让人们更加富有创意。人们在愉悦的状态下更容易克服所碰到的问题,会更容易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因而能够容忍小的困难。
从情绪的角度来说,正面情绪会唤起好奇心,有助于激发创造力,使大脑处于开放、高效学习的状态。在正面情绪下,你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能够把握全局。从另一个方面说,当你处于负面情绪时,感受到的是悲伤或焦虑,你更容易“一叶障目”。
悲观和乐观就对应了我们情绪的两面。李翔在文章的末尾,提到了彼得蒂尔从乐观角度出发的一个投资思维模型:“如果大家都能想想人们对什么持乐观态度、满怀希望,那将很有帮助。”
希望这些内容对你有启发
欢迎你给我发邮件反馈沟通,邮箱地址:heywenhao@qq.com
下周三见
From 文浩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