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过三】No.31

2021/07/07 17:00

这是“事不过三” Newsletter 第 31 期,本期主要分享三方面的内容:

1.通过线上读书会打开自己;
2.如何找到自己的用户?
3.相比宏大热闹的叙事,我更关心微小的个体。

重要的事情不过三件:认识自己,好好学习,好好生活。
发表于:2021/07/07

一、认识自己

事不过三第 24 期,我提到了想筹备写作互助小组的事情。当时收到了很多回复,其中有一封是来自于比利时,当时作者给我分享了一些组建小组的想法,落款是Jing。

虽然小组最终没有组建成功,但那一次我印象很深。因为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几千公里以外的人也在关注这份 Newsletter。

接下来巧合的事情发生了。某天我在即刻APP上闲逛,看到了“正经郑晶”这个名字,很好奇,点进去之后,里面看到了定位地址是比利时,加上她的名字里含有“晶”。我一下子就联想到,她很有可能就是之前和我互动过的Jing。立马留言,最后确认果然如此。

这是我和郑晶搭上线的过程,看似巧合,但我更愿意把它解读为这是冥冥之中的注定相遇。看了她在三联的采访故事后,越发觉得她身上的故事很迷人。她从一个高考失利的学生,通过抓住自己的英语优势,绕过了学历高墙,一步步从酒店接待员,成为外企总监。

最近她在筹备下一期 7 月的读书会,看了她分享读书会的经历,立马吸引了我想要参与,原因是:

1、想了解赫尔佐格的信念、原则和方法

在这之前,我完全没有看过这个导演的任何作品,连名字都不熟悉。但郑晶对这本书的介绍吸引了我,太符合我对“事不过三”的定位和期待了。

她在文中说:“虽然书里很多问题是由他的电影拍摄问开,但是他很少讨论电影拍摄技术本身或者所谓艺术创作。更多时候,他用拍摄电影的过程和经历在说自己的信念,自己的价值观,以及对我来说最有吸引力的:做事的原则和方法。”

除此之外,她还给了 3 条理由

  • 赫尔佐格拍电影经历的事比电影更精彩
  • 作为一个德国人,他的幽默感简直超标
  • 他的语言表达力让你读着都要拍手叫好

赫尔佐格

2、很久没有参加线上读书会,想尝试下

第 30 期说到希望 Newsletter 继续发挥连接的作用,但连接的前提是,自己的心得打开。和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通过读书会相遇,就是一件打开自己的事情。而且她描述下面这个阅读情景,也吸引了我。

“群里有在危地马拉工作的罗大哥,他说自己住的是”火景房“,因为窗户外面就是一座活火山。也有在墨西哥城生活的Li, 她说每周日的线上聊天局是她一周说中文最多的一小时。她留着干净的寸头,吃素。还有几乎每天都参加在线共读的Lisa, 我们总是在上线的时候互相招个手,然后就各自安静地看自己的书,45分钟的时间,好像回到了上学时候的自习教室。”

在总结读书的意义时,她说:“读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读,而是为了参与和对话。”

我很久没有认认真真地看一本书了,大部分时候都是随手翻阅。读库老六在《财新时间》里说,很多人的阅读需求是可以被唤醒的。当他没有看到这一类文章、没有看到这种文字的时候,他意识不到。这次其实是把自己交给一本完全陌生的书,所以,我也很期待这一次的共读旅程。

之前有人采访赫尔佐格,问他可以给年轻的电影制作人什么建议。他的回答只有一个答案:read,但他却说了 12 秒,因为他把 read 念了12遍。If you don't read, you never be a filmmaker.

如果你也希望接下来的一个月,每天有一段固定的阅读时光,欢迎一起。

二、好好学习

如果从事内容创作的话,多数情况会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找到自己的用户?翊瑄在她 7 月份的 Newsletter 中,分享了一个很受用的方法:

How to find your audiences?
My answer:
Serve the person you once were.

她给的这个答案,可以理解成:我们的过去,有可能是别人的现在。我们曾经经历的困惑和无助,也许他们正在经历。多回头,去看见他们,他们自然会通过我们踏过的脚印找到我们。

这个答案,对我有两个启发:
1、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如实呈现自己的困惑吧
如果长期坚持写东西的话,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无话可说的情况。这时候,一个可以打开思路的方法就是写自己的困惑,以及自己探索答案的过程。甚至,有时随着自己将困惑从脑袋传递到笔尖,那个困惑已经不再是困惑了。

写自己的困惑比较有代入感的一种写法,也是打破“知识的诅咒”的一种方法。

知识的诅咒是什么?我在事不过三第 8 期分享过 Ali 的故事。Ali 是一名百万级的YouTube博主,在分享到为什么初学者心态对我们反而是优势时,他介绍了“知识的诅咒”这个概念。它指的是,已经掌握了某种技能或者知识的人,很难再将他了解的知识技能以简单、清晰的语言向不懂的人解释。因为他已经忘了当时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困难,以及当时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而这恰恰是初学者最关心的问题。

2、将自己的探索过程分享出去

刀姐 Doris 曾经分享过过黄有璨的一段话,既鸡汤又热血。
对于职业选择,其实只要记住两个逻辑:
第一个叫做什么曾经拯救过你,你最好用它来拯救这个世界。
第二个是如果你已经找到了你自己独一无二的天赋,那就切莫辜负了它,哪怕有其他的事更挣钱。

翊瑄最近在播客节目录制了4年111期之后,选择了停止更新中文版,转为全英文版。在节目中,她采访那些不走寻常路的人。我猜,这既是她的探索,也是希望照耀更多同类人吧。

在分享“serve the people you once were”这个答案时,她讲了自己的故事。她之所以会分享她的海外求职求学经历,讲她经历的文化碰撞,以及以自身的经历为蓝本创作一本小说,就是希望能让那些有相似经历的人能从中受益。

yang

( For example, I used to be an international student and a new migrant in New Zealand. So I shared my overseas studying and job hunting experiences with those on the same boat or about to join the same journey and gained my follower base. )

三、好好生活

1、活在当下还是活在未来?
《心灵奇旅》这部电影带来的最大启示就是“活动当下”,但我们还听过另外一种活法,那就是“以终为始”,它鼓励我们对未来有清晰的规划,从而一步步朝着目标迈进。那两种活法孰优孰劣,区别在哪呢?

Derek Sivers 说,两种思维都是有必要的。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沉浸在遥不可及的未来时,可以给自己一个“活在当下”的提示,它能让我们回到享受生活的状态中;同时,照顾好当下,才能为未来打好良好的基石。当我们过多地沉浸在当下生活,有可能会忽略未来设想对当下的指导意义,这时就可以适当地把目光放长远。这也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2、相比宏大热闹的叙事,我更关心微小的个体
事不过三第 26 期里,我说自己很喜欢看大家在 Newsletter 中做各种新鲜的尝试。最近在“追更”的一个项目就是“知园”,它是一个 Newsletter 发布管理平台。开发者王龙行会在邮件通讯里定期更新他的产品思考和生活思考。

我自己本身没有创业的经历,但近距离接触过创业这件事情,因此,看他分享这个创业项目中的各种思考和选择过程,更能明白他在权衡、取舍时所经历的考量。

比如在讲到我们经常会面临的一个选择困境——是选自己发自内心热爱的事情,还是选机会大的?他分享了一个心得:

“我这两年在选择创业方向时的决策因素排序上变化最大的一点是,把价值观排到了第一位。
假设现在有两个备选的创业方向,需要二选一:
1)自己非常认同其价值、信仰的事,但不清楚商业上是否可行,能否做大
2)自己价值认同感一般,但清楚商业上可行、有机会做大。”

他的答案是1,因为只有1,才会给他坚持的动力。价值观才是支持一个人在面临困境时不退缩的最强大动力。


以上就是“事不过三”第 31 期的全部内容,如果你也有一些跃跃欲试或者正在进行中的小项目、小产品,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欢迎邮件告诉我,我看过后自己也很喜欢的话,非常乐意帮你推荐。

邮箱地址:heywenhao@qq.com
下周三见
From 文浩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