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过三】No.26

2021/06/02 16:14

这是“事不过三” Newsletter 第 26 期,本期主要分享三方面的内容:

1.为什么不再公布订阅用户数了;
2.分享 3 个新发现的中文 Newsletter;
3.多分享,别让信息在此终结。

重要的事情不过三件:认识自己,好好学习,好好生活。
发表于:2021/06/02

一、认识自己

从这期开始,就不再公布订阅用户数了,最主要的原因是发现自己的心态出现了变化,其中一个表现是,意识到自己开始看重订阅用户数,在写作心态上有点失衡。

在最近的感恩日记中,我开始把 ego 作为一个标签,专门记录那些自大、炫耀、刻意证明、追求关注的时刻。有了这个觉察练习,每次出现这种时刻,我一方面会告诉自己说,没关系,这是人的天性,另一方面,对于自己有了这个觉察,会感到很庆幸。这样在下次就能更好的观察自己。

上期提到了写作的八字箴言:“眼前有人 对他说话”,在解释时,提到了“耐心倾听、良好表达、调动情绪”这几点,最近有个新的补充,那就是抱着学习心态对话。少说我可以教别人什么,而是说自己学到了什么。

在“事不过三”第 14 期里,James Altucher 分享过一个沟通技巧:在别人需要自己做决定时,可以“自降身段”,让对方来做决定和给建议。

这些都是愿意放低自己 ego 的体现。最近,看到有人说会退订那些文中出现“我”、“I”的 Newsletter,原因是会让人感觉 ego 好大。我当时很想反驳这个观点,提笔写了几句,最终删了。因为意识到,想反驳对方、想证明自己是对的,也是 ego 大的一种表现。都是主观感受,没有什么对错。

看到中二怪的一条微博说:

每个人的天花板都是他的 ego. 只要能超越自己的ego,星辰大海,可能无限。

二、好好学习

上次发起 Newsletter 征集后,有收到一些来信。做征集的目的就是让更多正在尝试 Newsletter的人能互相关注,了解各自的进展和心态,以便能更好地坚持下去。

为了避免制造信息焦虑,这次只推荐 3 期 Newsletter,后面还会再推荐一些。

1. 反向连接 Backward Dots
订阅地址:https://backwarddots.hedwig.pub/

之前和 Ethan 有交流过“表达者障碍”这个话题,没过多久,他就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期 Newsletter。我喜欢看他每期中穿插的“流行文化碎碎念”,听他分享各种典故,就像偶然进入了一个小酒馆,台上有歌手正在浅唱,台下有三三两两的人正一边听着歌,一边分享他们知道的歌曲背后的故事,我则悄悄的躲在一边侧耳旁听。

他自己也在最新一期的 Newsletter 中提到:“不管以后有没有写出让我满意的正文部分,我都会写“流行文化碎碎念”的,坚持写下去才会有更大的满足和乐趣。”

摘录一则:

  • 李安写《喜宴》的时候,里面的女主角最初是写给陈冲的。电影里女主角来自上海,在纽约打工,和陈冲本人的背景颇为相似。最后台湾的中影公司决定投资拍《喜宴》,但要求女主角要用台湾演员,陈冲就这么错过了成为李安电影女主角的机会。《喜宴》在柏林电影节拿下了金熊奖,李安开始有了国际知名度。
  • 得奖后没多久,李安就开始着手准备《饮食男女》,他想请台湾女演员陈湘琪出演。那时陈湘琪刚刚拍完杨德昌导演的《独立时代》,是当时炙手可热的新星。在接到李安的邀约后,陈湘琪告诉了杨德昌这个消息,没想到杨德昌勃然大怒,不满陈湘琪竟要决定出演。陈湘琪拿不准主意,便找来当时杨德昌的妻子蔡琴商量,蔡琴也一番劝阻,最后陈湘琪拒绝了李安的邀请。
  • 多年以后,蔡琴回忆起这段往事,坦言自己当时是对杨德昌“愚忠”,觉得自己耽误了陈湘琪的演艺生涯,常常感到愧疚。在51届金马奖的时候,蔡琴得知陈湘琪入围了最佳女主角,便找来自己的造型团队和服装赞助商,为当时没有赞助和团队,本不打算出席的陈湘琪进行造型设计。当晚,陈湘琪凭借在《回光奏鸣曲》中的表演击败了大热的巩俐,封后金马。

2. 随意搜寻
订阅地址:https://thinkingjimmy.hedwig.pub/

我很喜欢看大家在 Newsletter 中做各种新鲜的尝试,这也是 Newsletter 的一个积极意义,因为需要定期输出,反而给了我们在生活中的进行各种尝试的理由。

比如上面提到的 Ethan ,除了分享“流行文化碎碎念”之外,在前几期中他还分享了自己的睡眠实验,经过3周的调整,他目前已经能做到“晚上11点睡觉,早上就能7点醒来了”,在此之前,他都停留在口头上告诉自己“今天早点睡”。

而“随意搜寻”的作者 Jimmy,在尝试的则是写 Newletter 这个实验。他是这么描述的:

  • 为了收集可写的内容,我开始刻意的记录我每天阅读到的内容,开始逐条记录后,发现我每天看的内容实在太多(如果含新闻报道,峰值一天可以达到300多篇),于是我开始去掉一些同质化的内容源,仅重点关注某几个 Newsletter。
  • 除了会记录已阅读的文章外,我还会每晚定时 review 我看了啥,然后我发现他们开始指向了几个方向,其中一个是「跨境电商」。撰写 Newsletter 的确让我慢慢地从很随意的阅读,到开始关注某几个核心点。

这是写 Newsletter 的另一个意义,通过梳理,它能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究竟对哪些话题感兴趣,最想研究的到底是哪些东西。“随意搜寻”的作者 Jimmy 是一名产品经理,除了生活感悟,他还会分享一些行业方法论和适用工具,目前他已经写到了第四期。

3. 有朝随想
订阅地址:https://www.getrevue.co/profile/lostluu

“有朝随想”的作者找不着鹿在第二期 Newsletter 中提到了“吃信息的怪兽”这个概念,正好呼应了 Jimmy 的经历,她是这么说的: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想要找寻什么内容/信息,但似乎已经很难做到“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看”的状态了,哪怕只有几分钟的空档,也一定会拿起手机来刷些什么。

她接着解释说,“吃信息的怪兽”这个概念对应的词语是 Infovore,其中:“info”是信息;“-vore”是指“食用……的动物”,所以她直接脑补出来一个大口大口吃信息又永远不会吃饱的的怪兽👾形象。

为此,她也开始了一个新实验,尝试重新组织信息体系。她是这么介绍的:

自年初起我自己的 revolution 是选择「拒绝被动摄入信息」。不追新闻,不跟热点,如果确实是重大事件,你是不论如何也避不开的,完全无需担心自己真的错过什么。只查看我主动接受的信息源,比如我订阅星标的公众号,比如付费订阅的 Newsletter,在我看来这是和我尝试“eat clean”一样的事情——尽量不吃精加工/二次加工食品,尽量避免二手信息/追逐流量而制造的热点。

选择不做什么,与选择做什么一样重要,都定义着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期待能在后续看到她的实践心得。

三、好好生活

《How to Be Interesting》这本书,提到一个很有趣的观点:be a link not an endpoint. 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句话用来形容 Newsletter 太恰当了,让信息在此传递下去,而非终止。

这句话的重点在于,它鼓励我们多多分享,把自己所知的传递下去。但分享时,往往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担心自己人微言轻,因此羞于分享,但书中有段话,也许能帮助克服这个担心:

你熟知的也许是对他人是个迷。你经历的事实对别人来说也许是新鲜一课。对你来说很简单的任务,在别人眼中也许是个不可能的苦差事。你头脑里的东西也许是别人未曾见过的珍宝。把它们传递出去。想法经分享后,只会成倍增加,不会减少。

What’s known to you is often a mystery to others. Your old fact is someone else’s new lesson. Your simple task is someone else’s impossible chore. Your mind is full of treasures that no one else has seen. Pass them on. An idea shared is not diminished: It’s multiplied.

翊瑄在新一期的 Newsletter中回答了一个读者提问,在讲到如何平衡英文和中文的内容创作时,她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从小学阶段开始,她就有中文写作的习惯,但转变发生在2010年。那年她移居到新西兰,面对一个全新的语言环境,不仅口语差不敢表达,更别提用英文写文章了,花了近十年的十年,她才克服了内心的恶魔。

帮她克服恶魔的就是她周围的同事、朋友、导师,他们都鼓励她多说多写。这个走出舒适圈的过程,就是她不断分享的过程。在文末她有段话:

你的独特视角和生活故事,能让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又增添一分!
Your unique perspectives and life stories will add more diversity to this world!

她说的这段话,也是我为什么建议在 Newsletter 中多出现“我”的原因。


“好好生活”是我一直在学习的功课,如果你有很棒的生活体验和故事,欢迎你给我发邮件投稿。
邮箱地址:heywenhao@qq.com
下周三见
From 文浩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