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事不过三”Newsletter 第 14 期,感谢这周新增的邮件订阅用户,目前订阅人数达到了 168 位。
本期主要分享三方面的内容:
1.回顾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2.在沟通中,少用“你”字,多用“我们”
3.汉庭创始人季琦的“Connet the dots”故事
重要的事情不过三件:认识自己,好好学习,好好生活。
发表于:2021/03/10
一、认识自己
回看“事不过三”第 1 期,能明显看到自己的表达和思考有一些不同了。
第一个变化是,写作主线更清晰了—— 现在写 Newsletter 是为了寻找“活得更好”的原则、方法和指引。写第 1 期的时候,只是想把自己觉得很好的信息分享出去,但当时没有想清楚为什么会在意这些信息,以及带给自己的思考是什么。一直写到第 10 期,才意识到自己想写的是这个类型。所以,每次通过写 Newsletter 把一些问题想得更清楚一点,同时能用更清晰的逻辑表达出来的时候,我都会有一种兴奋感。
第二个变化就是,分享的原则更清晰了。之前提到写 Newsletter 第一原则是有清晰明确的主题(What),能说清楚为什么(Why),讲清楚如何操作(How)。写着写着,想清楚了第二个原则,就是提供多处信源,比如每分享一则信息,会尽量提供另外几篇文章来进行补充,目的就是让信息可以交叉验证。
李海鹏还在《人物》杂志当主编时,讲过他们编辑部的一个传统——记者写文章时,每 1000 字就必须出现另一个信源,这样就逼得记者多采访,从而可以拼接出一件事情的全貌和真实,以及体现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第三个变化是,意识到了回顾的重要性。每次分享完一本书,或者表达完一个主题,有一种到此为止、告一段落的感觉,好像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可以往前走了。但我心里清楚,其实没结束。
比如第 1 期分享了 Derek Sivers 寻找自我身份的故事,但当时没有看他的书,直到最近把他的《Anything You Want》看了,对他的认识才更全面了。比如他即使创办了一家市值2000多万的公司,在书里分享创业体会和个人成长的收获时,还是会谦虚地说:“I'm a student, not a guru.”(我是个学生,而不是大师)。
回顾,就是回看自己有哪些思考不足的地方,这样才有可能更好的前进。
二、好好学习
喜剧演员杰瑞·宋飞(Jerry Seinfeld)在评价 James Altucher 的新书《Skip the Line》时,给了很高的评价,这段评语像极了我们经常在腰封上看到的文字:
这本新书是他目前为止最好的书,是他第一本充满实用性建议的书,不仅对他,对很多人也如此。我要是年轻时读到就好了。
“Altucher’s new book, Skip the Line, is his best book EVER. It’s his first book filled with practical advice that has worked for him and others. I wish I read it when I was a young comedian.” – Jerry Seinfeld
好奇心驱使下,我粗略看了一些篇章,发现确实有些东西。
比如关于沟通这块,他提到了一个沟通技巧:在别人需要自己做决定时,可以“自降身段”,让对方来做决定和给建议。他举了一个案例,比方说自己的公司面临收购时,收购方在询价时往往会问:“我们想收购你的公司,你觉得你的公司值多少钱?”
他会这么说:“我太专注于打造公司了,所以我也不清楚具体值多少钱,但我能看到自己公司在被你们收购后会迎来十倍多的增长。在估值这方面你是专家,我只是个新手。那估值这块,你有什么样的建议可以给到我?”
这么说的好处是,通过“自降身段”,统一立场,把对方拉拢到自己的阵营,让对方和自己站在一起,对方自然而然会开始说服他自己来帮你。
尊重并承认他人的地位;
Give respect and acknowledge the other person’s status.;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务,但他们的首要事务是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保持自己的等级地位;
Remember that everyone has an agenda. But their primary agenda is to boost their self-worth and maintain their place in line (the hierarchy).
但这么做有几个前提:
1、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
2、愿意虚心听取别人的高明建议;
3、先信任对方,对方才会信任自己;
在《影响力》这本书里,提到过“立场统一”背后的心理原理:
每当一个人当众选择了一种立场,他便会产生维持它的动机,因为这样才能显得前后一致。
得到 CEO 脱不花也讲过类似的案例:在沟通中,少用“你”字,多用“我们”。比如:
说法1:你这个月的OKR进展怎么这么慢?
说法2:你看我做点什么,能把咱们这个部门的OKR往前推进一下?
这两种说法里,说法2带来的效果会完全不一样。
很简单,因为“你”字激发了对方的防御状态,接下来说的任何话,在他心里都是抵触的。
而当我们用“我们”开头的时候,就把我和你建立成了一个共同体。我们不是对立关系,不是你的工作没做好,而是我们共同面临一个大挑战,我们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一场好的沟通时是开放性的,也是愿意给予对方帮助自己的权力。
相关:YOU CAN’T DO THAT!
.https://jamesaltucher.com/blog/you-cant-do-that-2/
三、好好生活
1、季琦的“Connet the dots”故事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那场“Connet the dots”演讲给了很多人启发,其中包括携程和汉庭的创始人季琦。他在《创始人手记:一个企业家的思想、工作与生活》里讲了他自己关于“连接”的故事:
高中时,很多同学被保送大学,但他因为调皮捣蛋,不被老师喜欢,不得已参加高考,去了上海交通大学;
大学时,在隔壁班同学的介绍下,认识了梁建章、沈南鹏。但当时如果被保送到其他大学,就不会有和他们相遇的故事了;
毕业时,因为户口问题进不了外企,最终进了一家国企;国企的经历,让他真正了解了社会和人性,也最终逼自己下海创业,才有了后来的携程网、汉庭等。
他在书中引用了乔布斯的一句话:
“你一定要相信,这些小点也许在你生命中的某个时候会连接起来。你总得相信点什么:你的勇气、宿命、生命、因缘……不管什么。这个过程从没有让我失望过,只是让我的生命与众不同。”
他自己也补充到:
不管眼前的道路如何,即便有时候生活让我们没的选择,只要我们心里有信念和理想,生命中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一个点。这些点连起来,就是我们每个人独特的人生。
2、睡前看点轻松文字
小说作者辽京在和 Steve 对谈的这期播客里,提到了自己睡前会看一些短篇小说:
其实短篇小说,我觉得很适合这个时代。大家睡前读一篇,不要太长一两万字,然后就睡了,哈哈哈,做个好梦或者做噩梦。
作为对比,如果睡前刷社交媒体,则会越刷越兴奋,而看书反而很容易在专注中感到困意慢慢来袭。看小说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它能培养同理心。“经常阅读虚构作品(小说)的人社交认知能力更强。换句话说,他们更擅长猜出别人的想法和感受。”
小说角色将我们深深地吸引到故事中去。亚里士多德曾说,有两种情绪在我们观看悲剧时占了上风:(对角色的)同情和(对自己的)恐惧。我们甚至不一定能注意到,自己会代入角色的处境,我们会将他们的应对和自己在过去的、乃至未来可能事件中的反应相比较。
希望这些内容对你有启发
下周三见
From 文浩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