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事不过三” Newsletter 第 29 期,本期主要分享三方面的内容:
1.想要别人看见自己,得先学会看见别人;
2.面对长文章,如何啃下去;
3.转换视角对生活的启发。
重要的事情不过三件:认识自己,好好学习,好好生活。
发表于:2021/06/23
一、认识自己
“每个人毕生都在追求的是被看见。”脱不花在《沟通的方法》里谈到如何夸人时,提到了上面这句话。
我自己会控制社交动态的发布,其中一个原因,是希望把围观的压力降到可承受的范围。我清楚地知道,我是渴望被看见的,只是被太多人注视,对自己而言是种压力。
仔细想想,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品位、个性,分享自己的情绪状态,公开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追求的无非是被看见,被认同,被理解。
意识到这是我们的普遍需求之后,再去刷社交动态的话,会多一点理解。
那什么是“看见”?看见不是拆穿,是洞察动机之后的理解,是宽容,是欣赏、是认同、是赞美。
在“事不过三”第 27 期分享了自己的 3 个信念,“想要别人看见自己,得先学会看见别人”则是我想去践行的第 4 个信念。
所以接下来想进一步培养的一个习惯,是多对那些带来启发的内容表示感谢及打赏。我自己收到打赏时,第一反应永远是开心,感觉自己又被人认可了,当下的自我认同也随之提高了一分。推己及人,感谢及打赏这个行为也一定能让他人同样感到被看见,被认可。
“想要别人看见自己,得先学会看见别人”这句话它还有更多延展的句式:想要别人夸奖你,你得先夸奖别人。想要别人认同你,你得先认同你别人。想要别人喜欢你,你得先喜欢别人。谁先跨出第一步,生活就会奖励谁。
二、好好学习
面对很感兴趣的长文,我第一反应往往不是立马看完,反而是放到浮窗或者待看里,想着专门再找时间消化,但时间一久,待看的文章,往往成为了被冷落的文章,再也没有机会看了。
为了不让这些文章继续吃灰,我开始琢磨有什么更好的方式来消化他们,回想有哪些场景更容易让我进入沉浸阅读状态,最终发现还是看书,不论是电子书,还是纸质书。
原因之一是我习惯左右翻页,不习惯往下拖拉。拖拉会让我有种文章绵绵无尽的感受,会造成很大的阅读压力;原因二则是,我习惯做笔记,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思考我习惯记录下来。
所以现阶段面对特别长的文章,我要么是手动把他们制作成 Epub 电子书,放到 APP 里去看,要么是打印出来,拿着纸笔,边记边看。
最近有两篇长文,边看边感叹,确实对得起打印出来的这些纸张。
一篇是,Lawrence Yeo 的文章,名叫《一篇文章说清楚我们和金钱的关系》(原文)。我是在崇旭的价值阅读群里看到的(感谢@Forchan 赠我进群),崇旭在分享这篇文章时,说这是他今年迄今为止读到的最好的文章,已经读了两遍,不介意再读一遍。孟岩在群里也紧跟着说了一句强烈推荐。有知有行的编辑也在评论里推荐说,这是她看过把人和金钱关系讲得最透的一篇文章,因为太长,所以下了很大的决定翻译它。
全篇看完,勾勾画画记了不少,下面这句话在我脑海里回旋了几天:
你怎样用权力来标榜自我,你就会怎样用权力来对待他人。
换句话说,你表达自我的方式,会反过来影响你看待他人的方式,在金钱这件事上更加显而易见。
另一篇是则是上周推荐的《会记笔记就会写作》中文版,总字数约10万字,我肯定是没有耐心在微信公众号看完的,即使导到微信读书里看,对我也是不小的阅读压力。所以,为了把它看完,我选择了打印。
这篇文章带来的启发是,即使 Newsletter 写得不满意,不够完美,也要持续发。在“事不过三” 20 期,我说写 Newsletter 最迷人的地方是,它介乎于推荐语和文章之间,但当时我并未弄清楚这个介于中间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看完我才知道,它叫笔记卡片。
卡片并非摘录,也非文章,它是带着自己思考的知识笔记,卡片和卡片之间连接起来就是文章的雏形。在很多期,我都回顾了之前的内容,这就是在串联笔记卡片。卡片的意义就是它只对应当下的问题和答案,但问题的答案并非唯一,更清晰的答案就是在不断的串联过程中产生的。
之前看到有人能洋洋洒洒写出万字长文, 我很羡慕。最近在心态上有调整,我不指望一次性就能写出长篇,目前就把 Newsletter 当做知识卡片去写,不断地和往期串联,不断迸发出新的思考,在卡片和卡片间搭上锁链。
比如下面这个例子:在 25 期里,我分享了写作的八字箴言“眼前有人,对他说话”。当时提到了耐心倾听、良好表达、调动情绪这几点。最近又有一条新的思考,那就是一场好的对话,除了耐心倾听别人,我们还得学会倾诉自己。
倾诉指的是陈诉自己的问题,讲述自己的困惑,分享自己的感受,以及公开自己对答案的探索过程。双方都有了倾诉和倾听,这样有来有往,才是一场良好的对话。
三、好好生活
朱蓓在讲到他们团队共事的原则时,提到了乐观和积极心态的独特意义:
There is always a silver lining
无论当下的困难看起来有多大,我们都相信这个事情的背后有一个积极的意义,我们要记得去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能够在艰难时刻彼此鼓励。
这个原则的重点是,如何通过转换视角来看待并解决问题。这让我想起了李奕的故事。
李奕之前是麦肯锡的一名商业分析师,在那工作了4年多以后,她选择了去肯尼亚山的脚下“种田”,在给麦肯锡的离职信中,讲到在麦肯锡的工作经历,最令她受益的一个观念就是:意识到公司是为自己的目标服务的,而非相反。这个思维上认知,帮她克服了很多困难挑战,也打开了很多机会。
带团队的时候,我常会告诉大家,希望他们意识到麦肯锡是我的资源,是为我的目标服务的,而不是我为公司卖命。许多抱着遗憾离开公司的人,就是把自己当成了公司的工具(而非相反),觉得自己被压榨因而心生不满。
( See Mckinsey as your resource and not vice versa. Even during the Harder times, focus on what you are getting out of the Firm, not how you are being slaved away...This simple perspective shift helped me overcome challenges and opened so many new opportunities for me. )
这些都是积极信念和转换视角在生活的启发和帮助。
PS:细心的你应该已经发现,这期的“认识自己”、“好好学习”、“好好生活”三者没有明显的区分,好像每个内容放在各个板块都适合。
之前我还把它当成一个问题,会担心当周没有合适的内容可分享。现在,我会把它当成一个启示。意味着“事不过三”有可能将进入下一个阶段了。
现阶段,如果要对这三者进行一下区分的话,可能值得参考的是李一诺分享的这张图:
继续提升自我认知,更清晰的认识自己,不断地梳理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学习更多契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最终回归到好好生活。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一些自己深信不疑但别人不一定认同的事物?欢迎分享给我。
邮箱地址:heywenhao@qq.com
下周三见
From 文浩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