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事不过三” Newsletter 第 27 期,本期主要分享三方面的内容:
1.我希望不断践行的 3 个信念;
2.如何更高效地记录笔记;
3.书写个人成长史的意义。
重要的事情不过三件:认识自己,好好学习,好好生活。
发表于:2021/06/09
一、认识自己
看地球往事和张潇雨都罗列了自己的人生信念,而且会定期更新。发现自己一直没有系统整理过自己的人生信念,当初做这个 Newsletter 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找、确立自己的原则和信念,所以这期就先试着整理一些自己的信念。
信念的意义是什么?Jade 在她的播客节目《晚风说》100期时,提到的一段话很有启发:
唯有信念。是你自己的相信,带你走向了一个新世界。他人的话语,只是帮你确定,你并不是孤独的。这个世界上的可能性,是无穷。只有信念能带领人穿越真假,穿越无常。而你自己才是信念的源头。
Mark Manson 说,我们的信念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既然如此,更要选择那些让自己受益的信念。下面三个信念,是我希望自己可以不断学习、不断践行的:
- 利他即利己
看完《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后,时不时会想起他说的这句话:“处于困境中的人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途径通常在于你如何解决别人的问题。”这话听起来像一句鸡汤,但其实是非常现实的考量,除了我们本身就有“回报”的心理诉求外,我们自身的价值也是给别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确认的。
- 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年轻就是不断地试错,试着把人生当做一个不断遭遇各种课题,然后不断解决、不断成长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可以把人生的每一段经历都转化成资源。《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里说:“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 过有意识的人生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提到,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一代又一代实现重大进步,关键就在于人类拥有“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也就是思考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能力。冥想、写作,都是在运用自我意识来观察自己的无意识行为和思考。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就可以把自己想培养的习惯,经过有意识的刻意练习,慢慢将其变成无意识行为,从而减轻大脑负担和行为阻力;以及,对于自己的无意识想法,经过定期检视、长久观察,慢慢调整为对自己有益的想法。
把自己的人生信念公布出来,其实也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因为它不可避免地会遭遇评价。那为什么还要把自己的信念公开出来?从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一旦说出某些话,自己就会推动自己朝这个方向去行动,这就是公开的意义。
二、好好学习
写了20多期“事不过三”,依然在每次写的时候,都会遇到卡壳的情况。琢磨过很多原因,直到看Loudly Thinking最近的一篇推文,我才意识到,我的写作方式可能有问题。
他在这篇文章里分享了卢曼教授(Niklas Luhmann)这个人,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这个人。他一生出版了50多部著作,是一个十分高产的社会学家,而让他维持高产的方法就是他的“知识卡片”式记录方法。
每当遇到不同寻常的事情,或者对所读内容有想法时,他都会记录在自己的卡片盒。如此,他一生积累了 90000+ 个知识卡片。他的所有著作与论文,便来自于这些知识卡片。且,据说创作过程毫不费力,甚至充满愉悦。
知识卡片4个字听起来很简单,但操作起来其实是一个需要动脑的过程,因为它摒弃了单纯的摘录,鼓励我们主动思考。flomo在援引卢曼的观点时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我们所看到的东西,而不是做知识的搬运工。
看L先生分享他的“知识卡片”式记录方法,下面四点对我启发很大:
- 主题:这条笔记关于什么?
给每一条笔记一个明确的、具体的主题。它解决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带来的是哪方面的思考。
- 信息:这条笔记讲了什么内容?
把其中描述的新信息提取出来。用自己的话把这条笔记的内容复述出来,不要做单纯的摘录。
- 思考:这些信息告诉我们什么?
把这条笔记引发的思考和感悟记录下来,笔记很重要,但笔记引发的思考更重要。
- 给每个笔记下一个行动指令。
完成以上的定主题、复述、思考部分后,想想自己还可以做哪些事情,来将以上的想法思考得更完善。比如查询新的知识点,比如定期回顾等等。
万维钢在《高手》这本书里提到:
人脑发挥创造力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把两个不同的想法连接起来。这个连接越是意想不到,创造出来的东西就可能越有意思。想要让想法连接,你得先拥有很多想法才行。
因此,如果我们想写一篇文章,可以先从记录一个知识卡片开始。如果我们想开始知识卡片,可以先从费曼技巧开始,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点,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出来。
三、好好生活
在第 7 期“事不过三”里,曾推荐过单口喜剧演员贾耗的Vlog《去你家耗会儿》,他会趁着全国巡演的间隙,去到陌生朋友家里,请他们吃顿饭,然后聊聊生活中的喜与忧。
最初注意到这种陌生人讲述的节目形式,是来自于日本一档深夜节目《可以去你家吗》。一直没仔细想过为什么会喜欢看这类节目,最近听flomo的少楠在播客节目《知行小酒馆》里分享的一个观点,提供了新的理解角度。
他说我们会关注别人的故事,是因为我们很难有自己的故事,因此需要别人的故事来赋予自己意义。
为什么我们会很难有自己的故事呢?原因可能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我们确实经历不多、认知有限;另一方面是,我们可能没有认真梳理自己的故事。
书写个人故事的好处在于,它能提升我们的自我认知,而自我认知度高的人,不仅更有安全感,还更有规划和方向感,也善于自我关怀。Steve 史秀雄曾提到他在完成“个人成长史”的书写后,带来的巨大心理转变:“我极少因为做了某件事情而感到自己的人生就此不同,这是最难忘的一件。”
那如何书写个人成长史:
1、把人生分成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用重要事件或者时间节点来界定
2、罗列重要事件
每个阶段,罗列对自己影响重大的事件
3、分析事件
a. 这个事件给你带来了哪些认知和想法上的变化?
b. 这个事件给你带来了哪些情感上的冲击或者影响?
c. 这个事件和现在的你有什么关系?换句话说,事件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你?
Steve 用了“觉醒”两个字来描述自己写完后的感受,希望我哪天也可以坐下来,开始用心整理自己的故事。
如果你有好的整理笔记的方法, 欢迎你来信反馈。
邮箱地址:heywenhao@qq.com
下周三见
From 文浩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