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过三】No.11

2021/02/17 14:38

这是“事不过三”Newsletter 第 11 期,感谢这周新增的邮件订阅用户,目前订阅人数达到了 83 位。

本期主要分享三方面的内容:
1、选择那些能让受益的信念;
2、为什么听过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3、写清楚 What 、Why 和 How 的重要性。

重要的事情不过三件:认识自己,好好学习,好好生活。
发表于:2021/02/17

一、认识自己

选择那些能让你受益的信念。

马克曼森(Mark Manson)说: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信念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有时是因为某些特殊的理由所做的有意识选择,有时则是无意识的(父母强加于我们的,或者它们迎合了我们的某种无意识需求)。

The point is, whether we realize it or not, at some point we choose all of our beliefs.
Sometimes we choose them consciously for very specific reasons. Sometimes we choose them unconsciously (parents pushed them on us, or they met an unconscious need of ours).

我们常常会根据我们的情绪和冲动来选择、调整我们的信念,而不是根据实际发生的状况。一旦某些信念被固定下来,我们有可能会极力去寻找现象来支撑我们的信念。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确认偏误。用很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我们会爱上我们的信念,并且会不断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是对的。

但信念分好坏。好的信念能让我们成长,不好的信念则会导致我们自我设限。例如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 《终身成长》这本书里, 作者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Dweck)是这么解释两种思维的差异的:

前者相信人的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相信只要付诸努力,就能不断进步和成长;
后者相信能力是天生的,会把自己的表现和能力等同起来,为了维护聪明的形象,他们会拒绝做有挑战的事情,害怕犯错,认为犯错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否定。

马克曼森(Mark Manson)认为最重要的信念,就是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外在环境是我们无法左右的,我们能控制的就是自己对事情的理解以及对它的反应。例如遇到不好的事情,与其追问为什么这些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倒不如把问题转换为:这事发生后,我可以做些什么?这样就可以从纠结的心态,转换为具体的行动。

《原则》作者瑞·达利欧(Ray Dalio)在2020年遭遇了丧子之痛,在讲到他们一家是如何走过这段悲伤的时光时,他引用了一句 箴言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赐我勇气,去改变那些我可以改变的事情。赐我智慧,让我明白它们的区别。
My favorite principle is the serenity prayer – “God give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这句话一定是给了他很大的力量,这也是好的信念的力量。

延伸阅读:Your Self-Knowledge eBook
https://markmanson.emlnk1.com/lt.php?s=6ca9d7d273271d054816e791e9e677c0&i=59A63A1A330

二、好好学习

《声东击西》第127期,探讨了一个特别当下的话题:为什么我们听过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嘉宾赵昱鲲老师从动机的角度进行了解释:动机分为受控动机和自主动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动机中,受控动机较强,则他的动力更多的是来自于外部的期待和控制,此时我们的真实情感是被压抑和否认的。

为了进一步解释清楚,他引用了一个象与骑象人的比喻:

一个人的情感就像大象,而理智就像骑象人。我们常常以为是理智在控制我们往前走,但其实,往前走的是大象,骑象人只是给一些建议。大象可以听,也可以不听。情感这头大象要狂奔的时候,骑象人也没有办法。

情感才是一个人最强大的动力,当处于受控动机时,骑象人不再是自己,而是外界的人和事物。这样就造成了情感和理智之间的梳理。于是就会觉得丧,没有动力。人的三大基本心理需求中的成就感、归属感和自主感中的自主感,此时是被剥夺的。

同时,他还介绍了心理学中的 ABC 理论,来让我们思考道理的合理性。
A:事件,Activating events
B:信念,Belief
C:结果,Consequence

一般我们认为,结果是由事件引起的,但其实,是由信念引起的。这里的信念是泛指,我们听到的很多道理其实就属于这一范畴。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相同的事情,在不同的人那里,会引起不同的后果和反应,这其中,就是信念的不同。

而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听过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还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展开:

1、道理本身对不对?

Steve在第221期播客中,探讨了挤压我们自我意识的五座大山,主要分析了哪些外在的因素和力量,会影响我们的自我意识。比如关于社交媒体这块,他提出:如果社交媒体让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单一、失真、扭曲,片面等,那我们就需要警惕这样的信息摄入,反思我们所接受的观点、道理到底对不对。

2、道理有没有被更好地讲述?

相比道理,我们更容易记住的是故事。故事的魅力无需多言,故事构建了场景,相比道理的只言片语,故事可以充分调动我们敏锐的五官,更容易被记住。它还蕴含了情感、冲突和感受,这又切中了情感是第一驱动力这一点,所以更能够击中我们。

Morgan Housel有个比喻:好的故事就像杠杆。一个好想法, 能借助故事的力量将效果放大N倍。

3、道理和行动之间的链条是否清晰?

道理需要实际行动去验证,但缺乏勇气,害怕失败,或者没有清晰的指引,都会阻碍我们进一步的行动。建立一个习惯,或者开始一个新计划有个很好方式就是打卡。比如健身打卡、阅读打卡、下厨打卡、写作打卡等。借助30天甚至更长的不间断练习,往往能够收获好习惯以及行动力、自信心。比如王佩最近新开了一个“跟喜剧共度一百天”的日更式写作计划,他从2月14日开始,连续写作100天,目前已经写到了第3天。一旦开始做正确的事情,继续做下去会容易得多。

4、知行合一的难度。

罗翔在《十三邀》的采访中说,人最大的痛苦,来自于知道和做到之间鸿沟。完美主义,拖延症,都会阻碍我们行动的步伐。

我们经常会认为有所不足而拒绝开始,但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动手去做。
We often avoid taking action because we think “I need to learn more," but the best way to learn is often by taking action."

三、好好生活

写清楚 What、Why 和 How 的重要性

李笑来在《斯坦福大学创业成长课》 中,引用了一句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的一句话,讲到写清楚 Why 和 How 对创业公司来说的重要性:

很多创始人说,他们很后悔没有早点完成两件事:写下如何做事,以及如何做的原因。这两件事——如何做和为什么做其实很重要……你能先于别人做到这一点,你就有了很大的优势。

李笑来自己补充到:“我个人的经验是连 What 都应该写——放在一个所有人都可以随时看到的地方。”

这段话有两个重点:一个是统一大家对 What、Why 和 How 的认识,能便于公司进行管理和沟通,另个一强调的是写下来的重要性。

以日程规划来说,很多人会在前一晚写到第二天的待办事项,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你在潜意识下设法解决任务,从而找到完成方法。你可以想象成自己通过提前发布了任务清单,召唤了脑袋中的小人开始动手解决任务。

写下来其实就是让头脑中的问题、潜意识、信念、价值观被自己看见的过程。心理学家荣格说:

你的潜意识指引者你的人生,而你却称其为命运。当潜意识被呈现,命运就被改写了。

希望这些内容对你有启发
下周三见
From 文浩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