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事不过三” Newsletter 第 38 期,本期主要分享三方面的内容:
1.从两个故事中学习克服表达障碍;
2.好的洞察从何而来;
3.最近的一些生活片段。
重要的事情不过三件:认识自己,好好学习,好好生活。
发表于:2021/08/25
进度:38/100
一、认识自己
1、2010 的时候 Derek Sivers 在 TED 上做了一次分享,视频只有 3 分钟,但获得了 100 多万的观看量。在视频中他展示了一个跳舞的场景:
起先是只有一个光膀子男人在草坪上肆无忌惮地乱舞。
接着,另一个男人加入了,光膀子男人主动拉起了他的手,两人对舞了一下,于是他俩成为了复数。
紧接着,第三个男人加入了,三人成众,于是又吸引了身边一大群人加入。因为如果再不加入,剩下的人就成了少数派。最终场面发展成了“群魔乱舞”。
这个视频乍看很普通,但 Derek Sivers 从中看到了很不一样的东西:
a)相比第一个起舞的人,第一个追随的人最值得称赞,因为是他让一个貌似犯傻的人成为了领舞者;(It was the first follower that transformed a lone nut into a leader.)
b)如果我们想制造一场运动,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敢于追随,也要学会展示如何让别人参与进来;(The best way to make a movement, if you really care, is to courageously follow and show others how to follow.)
在原文页面和 YouTube 评论里,也有读者补充道:意识到那些追随我们的人很重要后,需要对他们表达同等的感谢。
2、在土耳其有个古老的传统,有些人会在买面包的时候,给两份的钱,但只取走一份。剩下的这一份会给店主交代说:这是 askıda ekmek(土耳其语),意思是挂起来的面包。如果有挨饿或者需要救助的人来店里,问是否有 askıda ekmek,店主就可以把这个挂起来的面包免费送给他。
这是土耳其的一个宗教传统,它鼓励的是奉献和互助。我是在 Seth Godin 的新书《Practice》里看到这个故事的。他厉害就厉害在,能把一个关于慈善的故事,和创意这件事关联起来。
他说,你的想法、你的作品,就像是那个被挂起来的面包。当你从事创意工作的时候,你不仅是在帮自己解决问题,也是在帮助那些会偶遇它的人。
分享这两个故事是想说: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的表达是在重述前人的观点,但其实我们是那个追随者,那个传递火炬的人;或者,觉得自己的表达无足轻重,但即使再弱,想想那个面包,总会有需要它的人。
二、好好学习
上次有提到,想邀请几个朋友一起翻译 POP 写作法,最终有 3 位朋友加入。最近我们完成了 Ellen Fishbein 的那篇文章,你可以点击这里查看中文版。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你有一些新想法,可以在文档中留言讨论。
当时有分享我对 Playful(趣味性)的理解,这次想接着分享我对 Observational 的理解,在翻译时,我们把它译为洞察性。
在谈到如何提升洞察力时,Ellen 提到了下面这些方法:
- 把想法写下来——别放过那些稍纵即逝的想法
- 寻找让你吃惊或震惊的事情
- 写下任何在你脑海中激起强烈反应的事情
- 使用创意 3B 原则:「床(Bed)、浴室(Bath)、巴士(Bus)」。通常,当你能够放松时,你会感到最有灵感和创造力。
我想用一个自己的逻辑来分享洞察力这件事,它分为三部分:见识、记录、思考。
a.见识: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
好的见识和广泛阅读相关,更和深入生活有关。《唤醒创作力在提到如何提升创意能力时,提供了一种方法:艺术家之约。每周花上两个小时,不受任何人干扰地滋养内心的艺术家。比如开始一次徒步远足,随性去一个没听过的地方,和一个之前完全不会接触的人聊聊天。
这是在鼓励我们主动创造一些洞察时刻,这些过程中收获的新想法、新挑战,为我们提供了提升见识的新机会。
周晓枫说:见识见识,有见才有识。
b.记录:聪明人下笨功夫
“事不过三”第 33 期有分享《The art of Impossible》 这本书,里面提到如何学习时有句话:一定要把让你感到兴奋的东西记下来。这些是刺激你下一步思考的东西,是你行动的方向。
《人物》杂志前副主编林天宏在谈到为什么他们的文章广受欢迎,用了 7 个字来评价:聪明人下笨功夫。记笔记多记录就是一种笨功夫。
我自己有个习惯,每次阅读的时候,遇到打动我的文字,都会先停下来,把打动我的地方摘录下来,然后给这段话加上关键词标签,或者用一句话进行主题归纳。
为什么一定要加标题做归纳,因为我们不一定能记住别人的思考,但能记住自己的思考,这也是费曼学习法之所以有效的原因。
以及,更重要的是,这些关键词和主题经过主动思考会激发出新思路。
C.思考:输出是最好的思考
1)交叉阅读
编剧罗套套分享过一本故事写作的书,其中罗列了讲好故事的10 条原则。其中第 5 条叫做并列对比:把两个想法、两种形象、两种观点摆在一起来讲。当两个相左的观点被并排放在一起的时候,一个全新的观点就产生了!
看书时,除了划重点,会在侧边区域记下它带我的任何联想。我们吸收新知识时,会动用头脑中旧有知识来进行解释。当新旧发生碰撞,如果说得通,就可以交叉验证;如果说不通,那就意味着一个新的洞察即将诞生。
2)写作是思考的起点
写作教练 David Perell 在去年 0727 的那期 Newsletter 里提到了一句话:好的写作不是深度思考的结果,而是深度思考发生的地方(Good writing isn’t just the result of deep thinking. It’s where deep thinking happens in the first place )。
Paul Graham 在《黑客与画家》这本书中说:你有没有注意到,坐下来写东西的时候,一半的构思是在写作时产生的。实现某个构思,会带来的更多的构思。将一个构思束之高阁,则会阻断新构思的产生。
Derek Sivers 和 Seth Goidin 能从平平无奇的案例中,得出不一样的洞察,我相信一定是见识、记录和思考的综合结果。
三、好好生活
看简单心理的这篇文章,提到建立秩序感的一些小事,想就着这个话题分享最近的一些生活片段。
1、上周末早上 8 点去玩飞盘,玩了 2 个小时回家。很开心的一段运动过程,不仅重新体会到了大学时翻院墙的快乐,还遇到了一群非常友善的朋友,因为是第二次玩,有点不熟悉,他们耐心教我,适应之后,立马就投入运动的快乐中去了。回家之后迅速拉伸,这次学乖了,没有像上次一样,因为没拉伸导致腿酸了两天。
2、有天早起在阳台看书,虽然窗外强风呼号,震得窗户直响,但不觉得烦躁,只觉得凉爽,仿佛是为了维护看书这份宁静。
3、听了一堂的创业课,意识到自己要开始一次新的认知升级了。
4、有次上午出去骑车,天气凉爽,一路漫无目的地瞎骑,偶然发现了河边的一条林荫小道,人少,阴凉,没有车辆的嘈杂声,特别适合骑行。过后看地图才发现河叫清水河,紧挨着我很喜欢的浣花溪公园。第二次去的时候,听完了瓦总和不管聊小孩的新一期播客,被那种幸福感感染。
5、和子弹聊天,听他讲买摩托的经历,被他那种为了爱好不断做准备、不断推进的行为打动。在讲到他骑摩托是受《老年骑士》这部广告片的影响,我意识到一个好的广告、好的作品是可以在人们心中默默埋下种子的。
PS:这期内容主要是想给很多刚尝试 Newsletter 或者写作的朋友打气,有蓬勃的表达欲当然值得庆幸,但遇到那些想放弃、想断更的时候,可以尝试碎片化写作。相比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写作本身。持续做一件小事的意义,是在内心建立秩序感,最终把这件变成习惯驱动,而非意志力和灵感驱动。
在尝试建立写作习惯的过程中,你会有哪些困惑,欢迎和我分享。最近我整理了一份“事不过三”使用手册,会不断更新,也欢迎你点击查看。
神秘地址:heywenhao@qq.com
下周三见
From 文浩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