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过三】No.33

2021/07/21 17:47

这是“事不过三” Newsletter 第 33 期,本期主要分享三方面的内容:

1.我是如何和阻碍感和解的;
2.不要说自己可以教别人什么,而说自己学到了什么;
3.试着体会放轻松、不控制。

重要的事情不过三件:认识自己,好好学习,好好生活。
发表于:2021/07/21

一、认识自己

最新一期《得意忘形》,最打动我的不是学霸猫分享的魔法咒语,而是张潇雨所呈现出来的真实困惑。在播客里,他讲述打网球这件事遭遇的挫败感,讲述他学习精进、突破自己遇到的阻碍,期间听到他不少的叹气、停顿、追问,也能听出他对答案的渴求。

我瞬间联想到自己最近写“事不过三”的状态——我感受到了一种阻碍感。这种阻碍感来自于,我对“坚持”这件事产生了怀疑,无论是内容方面,还是动力方面。

有不少朋友以及订阅用户都会反馈说,“事不过三”对他们的其中一个意义就是每周出现。当问到如何做到时,我一般会分享一些关于坚持的方法,但我清楚地知道,这件事更多的是关于信念——我不愿意失信于人。

每个人展现信任的方式不同,对我来说,体现信念的一个方法就是建立稳定的预期。

在“事不过三”第 13 期里,我提到:当我们提供给别人的预期越长期、乐观和稳定,那信任感就越强,在别人眼里的价值就越高。长期写作就是我在践行预期思维的手段之一。

这也是我理解的“坚持”的逻辑所在,但脑袋里时不时会有另一种声音冒出来:没有必要那么刻意,何苦把自己搞得那么累,让事情自然而然发生就好。

这时,我意识到,我头脑里的两个思维开始起冲突了。怎么办?我开始调用另一种思维来安抚自己的这个状态:接受起冲突这个事实,接受自己暂时想不清楚答案这个状态,把它当成一件好事,说明自己又有新的课题可以去研究了。

有了这个思维转变,在心态上会平和很多。

对于 Newsletter 这种媒介形式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我不清楚,“事不过三”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也不清楚。只能说,现阶段它是我发自内心想做的一件事,也是我目前找到的很适合我自己的表达方式。在还没有遇到完全做不下去的状况时,先坚持做下去。

陈海贤在《答案不在你头脑里》文章中,分享了他的一个年轻朋友在突破阻碍后的心得:

“有些事想是想不明白的,你只有跳进去了,才会发现自己的适应能力有多强。”

为了突破这种阻碍感,我给自己找了三个近期的调整方向:
1.开始写系列文章;
2.尝试新的表达形式;
3.多一些商业化的尝试。

我自己有个很神奇的体验,当我开始面对问题的时候,立马就会发现答案的一些踪迹,比如下面这两个片段,都能产生不小的力量:

1、James Clear 在 0715 期的 Newsletter 中,提到的一句话:

当我们开始培养新习惯的时候,通常会自问一句:“在状态好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什么?”但真正应该问的是:“即使在最糟糕的日子,我可以做什么来坚持下去?”

( "When choosing a new habit many people seem to ask themselves, “What can I do on my best days?”​The trick is to ask, “What can I stick to even on my worst days?”​Start small. Master the art of showing up. Scale up when you have the time, energy, and interest." )

2、刘德华在宣传出道 40 周年的短片里说:“我也很笨,我做每一样事情都需要练习很久,你们看到的每一幕,就是一个普通人叫刘德华,每天辛辛苦苦工作的结果。40年了,庆祝,当然要庆祝,但是不是庆祝一个人红了 40 年,是庆祝一个人认认真真地工作 40 年。”

二、好好学习

《The art of Impossible》 这本书被 @硅谷王川 评为最值得看的几本书之一。万维钢在拆解这本书时,提到了关于学习的两点,对我挺有启发的:

impossible
1、一定要把让你感到兴奋的东西记下来。这些是刺激你下一步思考的东西,是你行动的方向。

2、你要把新观点讲成一个故事,而这意味着把其中的因果关系理顺,建立一个思维模型。

听起来很简单,无非就是记录和复述,但恰恰就是这么简单的两步,阻碍了很多人。

《为什么孩子不爱上学》这本书,提到专家和初学者的区别是:专家创新知识,初学者理解知识。为什么呢?因为专家在他们的领域浸淫多年,所累积的知识和经验,让他们形成了一套自动化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框架。

这些累积使得他们能够快速给问题定性,运用抽象化的理解能力对重要信息进行筛选、归纳、总结,所以更能看清问题的本质。

而初学者因为缺少背景知识,很容易被表层问题困住,往往只能停留在理解的层面。

但是否因为是初学者就放弃表达了呢?那么多道理和知识都被讲过了,还有必要讲吗?我理解的正确方法是:放平心态,当成学习笔记去表达。记录和复述就是拉平理解知识和创造知识之间鸿沟的具体方法。

要知道,初学者心态在“知识的诅咒”方面,反而是优势。把自己当成信号塔,即使再微弱,总有需要的人会接收到我们的信号。

也不要说自己可以教别人什么,而说自己学到了什么。遇到大佬,先上“请教”,学习他们分析、拆解问题的方法。看到有启发的文章,试着拆解它们的推进逻辑等等。

这期《得意忘形》的结尾,张潇雨问了学霸猫一个问题,应该如何理解她的这套灵性思维。学霸说,“我自己会去做很多尝试,我单纯的只是告诉大家我做了什么尝试,就可以了。这个过程没有一个我要教你什么,你要学什么。我就像班里的学霸同学,学霸的答案就在那,你爱抄不抄,都没有问题。”

三、好好生活

这期“好好生活”,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话题,直到我下楼散了会步,把这期《得意忘形》剩下的部分听完了,灵感就来了。

播客里,学霸猫描述了一些很灵性的瞬间,大意是当我们放松了,不去控制什么,生命会以非常奇妙的方式扩张我们的体验。在写“事不过三”的过程中,我有过非常多类似的瞬间。

比如最近我刚在B站里听到了 Up 主唱了猫王的《I Can't Help Falling In Love With You》这首歌,转头就在这期播客的末尾,听到了这首歌的另一个版本。

比如她提到金钱是副产品,一定是中间玩得特别开心,和这些人做了很多很酷的事情。这几天我刚刚在@硅谷王川 一篇文章里看到了类似的话

听这期节目的过程中,我会代入张潇雨的感受,不断用理性思维去理解学霸猫的灵性思维。但听着听着,我突然放弃了,试着打开感官,不再强行用逻辑去理解,而是接纳这种思维,然后我发现我或多或少理解了,并且愿意放开去尝试。

这其实就是不控制的体验,不论是等到选题,还是听这期播客。


最近很需要鼓励,所以如果这期内容对你有启发,请大方地和我分享。
邮箱地址:heywenhao@qq.com
下周三见
From 文浩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