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过三】No.36

2021/08/11 14:00

这是“事不过三” Newsletter 第 36 期,本期主要分享三方面的内容:

1.对“事不过三”的两个期待;
2.学习自嘲后,我轻松多了;
3.克服 fomo 心态的四个阶段。

重要的事情不过三件:认识自己,好好学习,好好生活。
发表于:2021/08/11
进度:36/100

一、认识自己

写 Newsletter 的过程中,期间有些来信互动的朋友,分享他们的表达障碍:或者是想开始写点东西,但担心没人看,无意义;或者是公开表达后,担心受到评价等等。于是陷入犹豫和迟疑,最终不了了之。

《唤醒创作力》里说,这些负面想法、消极信念,都是我们内心的小怪兽。每次有新念头出来,它都会按住我们说:“不,你不想。”试图让我们收手。

从演化的的来说,这是为了保护我们免受伤害,毕竟未知往往意味着风险。

“事不过三” 35 期我写到,书写系统让我听见了内心的真实声音。这些声音包括什么?既包括内心的欲望,也包括内心的害怕,我有时就在这两种状态中不断拉扯,几个回合下来,往往是害怕占据上风,欲望跪在地上。

意识到内心的这头小怪兽之后,我现在就会尝试对它说:“你就是见不得我好。”

这种来回拉扯的状态,我相信不是三言两语或者某个简单方法就能迅速解决的,它一定需要刻意练习,这也是我自己的一门功课。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事不过三”就是我的课程笔记,目前对它有两个期待:
1、记录自己的探索,为自己解惑;
2、把自己的课程笔记,整理成一个作品,并启发更多人打造自己的作品。借由作品认识自己,也让别人认识自己。

奶牛 Denny 在整理自己的人生目标时说,经过四个月无数内心挣扎之后,最终总结成了两句很简单但包含了丰富含义的话:

To grow and to help others grow. To live and to help others live.
成长,并帮助别人成长。体验和经历生活,并帮助别人体验和经历生活。

我这一路探索,就是一边找寻前人的脚印,再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的过程,很像杨潇写《重走》的故事。

PS:《重走》是我最近的睡前读物,跟着杨潇编织的现实和历史两条线来回穿梭,助眠功效很好,分享给你们。

二、好好学习

姜文的电影《邪不压正》里有句台词:“正经人谁写日记。”这么一看,我就是那个不正经的人。不仅写感恩日记,最近还爱上写晨间日记了,在不正经的路上越走越远。

David Perell 曾提到过一个创作手法 POP,我一直印象深刻:

  • P:Personal,个人相关的,讲述自己的经历、故事和感受。
  • O:Observational,个人的独到洞察,那些 Aha moment
  • P:Playful,好玩有趣,唤起读者内心的小孩

pop

最后一个 Playful,就是鼓励我们把文章写得好玩、好读一点,这样更容易打动读者,文章更有可能被分享出去。Playful 的手段有很多,比如 David Perell 的写作教练 Ellen Fishbein 提到的:

  • 设定一些假想场景
  • 穿插图片和插画
  • 对话形式
  • 有趣的比喻
  • 笑话、梗

当然,还有种方法,就是尝试自嘲。开头的那个段子就属于此类。先不要否认自己的幽默感,幽默也是可以被训练的,只要我们能接纳自己、打开自己。

李新是一名喜剧教练,在分析发笑的原理时,总结了三条:
1、意外感。比如:我最讨厌两种人,一种是地域歧视的人,一种是北京人;
2、优越感。比如:去年我给自己定了存款 3 万的目标,掐指一算,还差 5 万;
3、宣泄感。比如:(问)什么在苏联是最常见的?(答)暂时的困难。

自嘲之所以会引人发笑,就可以归属到优越感。把自己的弱点和被人吐槽的地方暴露出来,对于听众来说是体会了一种优越感,对于讲段子的人自己来说,则是完成了自我接纳。

单口喜剧演员悟饭凭借“老赖”视频火了一把,但在采访里说,他写的时候非常痛苦,边写边哭。但恰恰是单口喜剧拯救了他,把亲身经历当段子写出来,说明就释怀了。

我的 Newsletter 大部分是以知识卡片串联的,很多内容都是受别人启发而写的,想起大张伟自封音乐裁缝,我现在对自己的定位就是知识裁缝。

Ps 1: 这篇文章是和炜晨邮件沟通时来的灵感,他在邮件中和我分享了奶牛 Denny 的这篇关于人生目标的文章,也让我再次确认,这就是长青文章的样子——一篇 10 年前的文章,放在今天仍然收获满满。炜晨目前生活在美国,也在写一份关注个人探索类的 Newsletter,取名“生活奇旅”。最新一期探讨了“如何判断自己喜欢的事”,有兴趣可以订阅。

Ps 2: 如果你看完 POP 写作法的文章后,有受到启发,想翻译成中文分享给更多人,欢迎你联系我,我想征集几位朋友一起来做这件事。

三、好好生活

自从开始把“我得从他身上学点什么”这句话应用起来之后,发现了它的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能够缓解 fomo 心态带来的焦虑。

fomo 是 fear of missing out 缩写,指的是害怕错过,害怕失去,最典型的一个表现就是追热点。关于如何和它相处,我自己总结了一下,大致有下面 4 个阶段:

fomo

阶段1:不要自我责怪

漫无目的地刷了一会短视频或者信息流,事后多少会觉得浪费时间,会在内心责备自己。

Jess 曾引用过 James Altucher 一个观点:把文章写长一点,读者就会有种错觉,“我花了这么多时间看这篇文章,一定对我有点什么意义或价值吧。”

这其实说的是,我们会追求意义感和价值感,从而不怎么学得会放松和放下。

而意识到这点之后,可以用两种心态来面对:先告诉自己说,不用刻意追求获得感。就像我们在做时间规划时,需要劳逸结合。就把这段时间当成一种放松,先在心理上克服这种自我责怪情绪。(当然,杀时间式的放松其实大脑会更累,具体可以看徐遇升的课。)

做到在心态上不苛责自己后,其次就可以启动这个咒语:我可以从中学到点什么呢?视角一转换,就会开始主动思考,自己有什么收获。

阶段2:我很知足

长此以往,我们在看任何一条信息的时候,会养成主动思考、随手记的习惯。因为每条信息都是有收获的,此时心态是知足的,而非渴望和迫切,就不大容易担心错过什么。

要知道:越充盈,越渴望;越稀缺,越知足。

阶段3:有意识地和自己对话

有时,面对各种夺人眼球的信息,我们很难抵抗不去看、不去想。但因为有了知足心态,这时可以问自己一句,这些内容是我真心想看吗,还是担心错过热点?拨开意识开关,告诉自己说其实不看也没关系。

这些盈余的时间,我们就可以积极拥抱一些离线生活。比如看书、散步、运动,和朋友聊聊天等等。

阶段4:感恩心态

进一步想,每个人,每件事,每个物的出现,都是为了让我们有所觉察,看清自己,这其实是一种感恩心态。抱着感恩心态去面对,我们就会轻松一些,不那么焦虑,不那么害怕错过了。

多花时间和自己的想法相处,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越清晰,就越知道自己的优先级,对生活的的掌控感就会更高。

下面两句话,每次看到都会感到踏实:
1、Happiness is the feeling of nothing is missed out。(via 张潇雨)

2、没有更新的日子里,我都在好好生活。(via HeyJoyce)

这是“事不过三”第 36 期,这期我学到了 3 个新的原则、信念和方法:
1.对“事不过三”的两个期待;
2.学习自嘲后,我轻松多了;
3.克服 fomo 心态的四个阶段。

每期都想找点话题引导互动,这期就不想了
神秘地址:heywenhao@qq.com
下周三见
From 文浩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