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过三】No.23

2021/05/12 17:29

这是“事不过三” Newsletter 第 23 期,感谢这周新增的邮件订阅用户,目前订阅人数达到了 1009 位。

本期主要分享三方面的内容:
1.订阅人数过 1000,我的 8 条感悟;
2.同理心与自我保护;
3.一个坚持 100 天做早餐的故事。

重要的事情不过三件:认识自己,好好学习,好好生活。
发表于:2021/05/12

一、认识自己

长久以来,我都不清楚“事不过三”的写作对象到底是谁。起初我只是把它作为公开写作、深度思考的工具,只是想找个地方把自己的冲浪笔记、读书笔记记录下来,如果有人会喜欢,那就更好了。

所以最开始,它只是我的探索笔记。但写着写着,随着订阅人数的增加,这件事对我有了更深的意义,它从记录工具逐渐变成了连接工具。我开始希望借此找到更多的同路人,我好奇他们的探索之路,以及希望通过分享我和他们的探索历程,可以启发更多人开始写作、创作或者探索。

人,总是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能对别人产生一点价值。所以,如果要对“事不过三”的订阅用户进行设想的话,我想,也许他们大多是和我一样,都是希望借助写作或者创作,来探索自己、解放自己的人。

我在每期的开篇,都会公布最新的订阅用户数,一方面,我是希望把这件事做得更公开透明,另一方面,它相当于是我的步数,是在记录我走过的路。回顾这“1000”多步,有下面 8 条感悟可以分享:

  • 1、自始至终都要为自己而写。Newsletter 的书写和传播形式决定了它与爆款文章无缘,既然如此,所以更要发自内心地写那些自己想看的文字,分享自己愿意读的文章。只有这样,才能够坚持长久。
  • 2、当我们有一个想法的时候,要尽可能快速地验证它的可行性。多抓鱼的初代模型就是一个微信群加一个 Excel 表。如果你也想开始写 Newsletter,把它一个MVP(最小可行产品),快速验证,快速执行。
  • 3、没有什么增长策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持续地出现。每天 9 点,Hedwig 平台都会发送一封邮件,同步最新的订阅用户数,我虽然好奇新增用户来自于哪里,但也没有刻意去研究,索性按照目前的写作节奏,定期规律地写作,剩下的,就让它自由生长吧。
  • 4、明白了“自律给我自由”是什么意思。从来不敢说自己是一个自律的人,在很多方面都做得都很差,但听王强讲自律与自由,我才明白,这里的自由,更多的指的是我们可以自由掌控自己的人生。
  • 5、如何维持选题的丰富性?别冷漠对待自己的好奇心,不要停止探索。如果有一天我停止了,可能意味着我开始退步了,也可能意味着我找到更好的探索自己的方式,我更希望是后者。
  • 6、七天可以改变一个人。罗振宇在《启发俱乐部》里说:七天一点也不短,足够产生很多新的想法,比如说,读了一本书,或者是跟有趣的人聊了个天儿。七天足以让我们变成另外一个人。
  • 7、因为是探索心态,所以如 Derek Sivers 所说:“I'm a student, not a guru.”(我是个学生,而非大师),我所表达的都是我阶段性的探索答案。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心态,所以不会过多纠结文笔和担心暴露自己的无知,先保证自己能说清楚,读者能看懂。
  • 8、不辜负信任。不同于社交媒体的虚假账号,每一个 Newsletter 的订阅用户都是真实而富有生命力的个体,每一次订阅,都是他们在茫茫信息海洋里,朝着理想的自己主动靠近一步。为了不辜负这份信任,我尽量不谈论自己不懂、不相信的事物;也尽量保证引用的信息和文字都给到原始出处。

我深知网络世界连接的微弱性,即使有了 1000 个订阅用户,我也知道,我和订阅读者几乎不会有在真实世界接触的机会。所以,我仍然把自己当成网络世界的一个 Nobody,一个无名之辈,等到哪天写不动了之后,可能就此失联了。

二、好好学习

关于同理心,时常会想起钱佳楠引用她朋友的一句话

人们的观点都由经历塑造的,当别人在讲述他们观点的时候,很多时候其实是在讲他们的痛处。“His experience may have impacted his views,” my friend explained to me. “When people talk to you, they are not talking about their views, but their pains.”

台湾教授孙中兴在教授“爱情社会学”这门课时,常常会遭遇一个问题,学生会问他,爱情是什么?这个时候,孙中兴不会着急回答他们的问题,他会问对方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因为他知道,很多时候,他们不是想知道什么,而是想告诉你什么。

同理心是鼓励良性对话和沟通,多问一个为什么是开启同理心的手段,但同理心不是一味迁就对方的情绪,我们得先尊重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保护自己。

比如 KK 就曾说:当一个人对你粗鄙、无礼、刻薄、甚至是无耻下流时,当他们有病就好。这有利于你对他生出同情心,从而缓解冲突。When someone is nasty, rude, hateful, or mean with you, pretend they have a disease. That makes it easier to have empathy toward them which can soften the conflict.

以及简里里所说的:

如果一个人带给你的痛苦感,已经大到让你感觉很糟糕,那多半是这个人的#情绪#生病了。此时,最核心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帮助这个人获得专业的心理帮助(精神科/心理咨询)。同时,你也要保护好自己,为自己建立好的情感支持系统。

三、好好生活

@禾了一 是我在即刻上认识的一个朋友,已经忘了当初是什么原因关注她的,但后来吸引我持续关注的,是她在即刻上坚持做早餐打卡的动态。在她即将打卡到100天的时候,我问她是否愿意分享她的故事,既是想向她学习如何好好吃早餐,也是希望了解她坚持做这件的感悟。她答应地十分爽快,也表示自己也仔细想过这件事。

最近收到了她的分享,看完之后,我最大的感悟是,每一项坚持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值得分享的故事。这不仅是一个关于规律打卡、健康生活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从无序中找到秩序感、从坚持中找到喜欢的故事。有时,我们是因为喜欢而坚持,但有时,是因为坚持而喜欢。

早餐

以下为分享正文:

坚持为自己做早餐的中年人——写在做早餐的第116天

2020年11月,我决定换一份工作,中间大概有1个月的GAP,因为前一份工作出现了一些波折,因此这一个月对我而言,是放松,但也是一次梳理。

这段时间,我和妈妈一起出游,其实是妈妈陪我散心,帮父母换了一辆车,处理了一些家里的琐事,还有件我觉得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开始做早餐。

我是一个喜欢做饭的人,但是在2019年到2020年期间,做饭越来越少了,一方面工作太累,到了周末真的没有精力再做菜了,另一方面,来上海帮忙带娃的父母或者公婆,总是把冰箱、厨房安排的妥妥贴贴,已经很难有间隙,再叠加更多的想法。生活好像不是自己的,总是被推着往前走。

换工作空档的一个月,我重新开始做饭,现在已经记不得为什么要选择做早餐,大概初衷是想减少碳水的摄入,所以决定自己来安排。

做早餐,真正耗时并不长,大概15-20分钟,如果稍稍简易些,10分钟也是可以搞定的。也是在那段时间,研究了一些小红书的早餐,无非不过是各种碳水、蛋白、维生素的组合,也研究了食材了购买渠道。一旦掌握了这个组合要领,早餐做起来并不难。

再后来,我开始了新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压力很大,但是因为即刻已经开始打卡了,所以一直坚持着。

我的上班路程是很远的,早上跨越30公里,花费一个半小时,这个距离,即便是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是算很远的路程了。所以为做早餐早起的代价也相对较高。

我一般会七点多就起床,即便在工作很忙要一两点才睡的时候,那个时候我感觉自己的熬夜能力已经挖掘到了史上最强。后来,我在iWatch上买了个付费软件,发现我的深度睡眠时长占比是很好的,大概也是为什么我可以坚持早起做早餐的原因。

每天早上做早餐的时候,打开煤气灶,听到滴滴滴的打火声,把油倒进平底锅里,打上一枚鸡蛋,在铸铁锅的表面,蛋白凝结成白色的固体,再小心的铲出来,煎出一枚完美的流心蛋,整个过程都很治愈。

每一次烘烤面包到有少许脆焦,煸炒蘑菇到发褐出汁,用水果刀切出新鲜嫩绿的牛油果,研磨出的胡椒碎的辛香扑鼻而来,看到羽衣甘蓝在平底锅里开始渗出水分,在厨房的每一秒,我都感到一种专注的快乐,身心沉浸之中唤醒清早疲惫的细胞。在摆盘中,兼顾色彩、造型,当把餐盘端到餐桌上时,这真是一份让人感动的作品。

做早餐的感觉,像极了小时候画画的自己。二十多年后,在每个工作的清早,在过程而非结果的专注中,我感受到了同样的心流。不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许,而是,我真的太喜欢做这件事情了。

于是,做早餐成了我的仪式感。也是在2020年底,休息的这一个月,我尝试把早餐发出来,一开始是发小红书,但是真的压力太大了,小红书上的内容太精致,后来就干脆发即刻,不会干扰到朋友,也好像是一处自留地,可以做记录。

就像小时候的我,会把自己满意的画,一幅幅地贴在墙上,现在我选择发在即刻上,这个属于我自己的自留地,不打扰朋友,也不会有任何压力。

做饭是一个即时正反馈的过程,参照食谱,一样样地来,立刻就有一盘美妙的食物摆在面前,在视觉和味觉上给人以美好的反馈,尤其是一盘包罗了碳水、蛋白、维生素的早餐,其复杂度远远低于正餐,但丰富度绝不次于正餐。

在即刻打卡,是部分让我坚持现在的外因,算下来已经做了100多天的早餐了。

现在回头想,2020年年底,中间休息的一个月,我并没有得到和自己和解的完美答案。我还是会为一些事情烦扰,会因为不可控的事情而焦虑到爆痘。但是我开始用心去感受快乐,像孩子一样玩耍,学习感受当下,去听鸟儿在树上欢唱,看阳光穿过清晨的树叶投射在地上。

有时候我想,人到中年,总会做一些事情,寻找控制感和价值感。比如身边很多朋友选择健身,但似乎做早餐成了我的选择。这是我每天,可以主动去做的,离幸福最近的一件事。如果按照某些身心灵的理论,应该是我离上帝最近的时刻。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感受到,生活的可控性越来越低,在自己的范围内努力做好,其余的部分就放下吧,给自己制造更多的时刻,去用心享受欢愉。这份真实的美好,和来自内心的感动,是属于自己的。


希望这些内容对你有启发
欢迎你给我发邮件反馈沟通
邮箱地址:heywenhao@qq.com
下周三见
From 文浩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