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事不过三”Newsletter 第 18 期,感谢这周新增的邮件订阅用户,目前订阅人数达到了 695 位。
本期主要分享三方面的内容:
1.用二八法则进行快速试错;
2.新时代的杠杆是产品和媒体;
3.尝试做个自由而无用的人。
重要的事情不过三件:认识自己,好好学习,好好生活。
发表于:2021/04/07
一、认识自己
我们都听过二八法则,它指的是,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大约80%的成果,是由20%的努力带来的,剩下的80%的努力,只带来了20%的成果。
在《Skip the Line》这本书里,作者 James Altucher 提到了他的一个改良版二八法则,就是把二八法则发挥到极致。意思是当我们找到那个核心的20%之后,在它上面再花20%的努力,找到更核心的因素,就能换来64%(80%✕80%=64%)的成果。往下再推演,我们大概花0.8%(20%✕20%✕20%=0.8%)的努力,就能换来(80%✕80%✕80%=51.2%)的成果。
这个算法听起来有点玄,有点不严谨,但总结起来,就是我们只需要花大约1%的努力,就能换来大约50%的成果。这是一种杠杆思维。
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剩下的99%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干什么?答案很多,可以是追寻自己的好奇心,花更多的时间和自己珍惜的人在一起,或者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商业化,比如作者在应用这条原则的那几年,写出了一本他最畅销的书《Choose Yourself》(中文名:别忘你也曾野心勃勃)。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确定自己是否找到了那核心的1%?《优秀到无法忽视》这本书提供的一个方法和一个指标,可以作为参考:
1、小赌一把。用几个月的时间,开发一个最小可行产品(MVP)来验证,要么成功,要么失败,但不管是那种结果,你都会获得重要的反馈,来指导下一步的行动。
2、做那些有人愿意买单的事情。钱是衡量价值的指标,多问问自己以及他人,是否有人愿意为之买单,如果愿意,那就可以考虑继续追求。对个人来说,这样做会大大降低风险。
总结起来就是快速试错,快速验证。刘瑜在一场演讲中,讲到“试错”对发现自我的意义时,是这么说的:
自由不仅仅是一个空间,它是一个习得的能力。每个人的自我,都是不断探索、试错中试出来的。你不可能坐在房间里冥思苦想、绞尽脑汁,突然就顿悟了,啊,我应该去干这个。没有一个人的“自我”在十几岁,二十几岁时就是一个成品,它不是草丛中的一块宝玉。你最初找到的仅仅是一块石头,你得把这个石头雕刻成你自己,这才是发现自我的过程。
二、好好学习
谈到杠杆时,投资人 Naval 在“How to be rich”播客节目里,有这么几个观点:
1、新杠杆是创造新财富的地方。如果说在上一代的财富是由资本创造的,例如巴菲特,那新一代的财富都是通过代码和媒体创造的,比如贝佐斯、比尔盖茨等等。
2、产品/媒体具有惊人的规模效应,因为它们每复制一个所需要的成本几乎为零。
3、人力和资本这两种杠杆虽然不错,但相比新时代的杠杆——产品/媒体来说有点过时,新杠杆更易得、更平等。 当然,最美妙的是把三种杠杆结合,将是一个完美的组合。
因为字字箴言,发人深省,Eric Jorgenson 将 Naval 在网络上散落的言论集结成册,并参考《穷查理宝典》(Poor Charlie's Almanack),取名《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提供免费电子版以供下载。
Eric Jorgenson 自己也在筹备一个关于杠杆的课程。他是这么定义杠杆的:
杠杆是力量的倍增器
Levers are force multipliers
杠杆是一种实现更多的艺术
Leverage is the art of accomplishing more
技术上,它是关于如何改变投入产出比的。(用更少的时间达成同样的效果,或者是用有限的时间达成更多)
Technically, this is about changing the effort/impact ratio. (Achieving the same result with less time, or achieving significantly more with the time you have.)
他举了杠杆的几个例子:
- Raising a fund(募集资本)
- Hiring(招募人才)
- Creating evergreen content(创造常青内容)
- Buying, building, or implementing custom tools(购买、创造、实现自定义工具)
Naval 在播客里还提过一个观念,就是我们永远无法靠出卖个人时间致富。因为时间是有限的,它的投入和产出是对等的。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将自己的时间投入到杠杆效应、复利效应更明显的地方,然后再用它们去交换更多的资源,可以是财富,也可以是时间和自由。
芒格提到一生当中要学习100种思维模型,杠杆思维就是值得学习的一种。Naval 在播客中多次提到杠杆思维这点,有兴趣的话,你可以在《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官网下载同名书籍查看,或者订阅 Eric Jorgenson 的杠杆课程。
三、好好生活
汉江公园是韩国首尔人最爱的市民公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好玩,比如官方会定期举办各种极具创意的活动,像纸船大赛、江上电影院、吉他演奏会、夜跑活动等,吸引市民参与。
《第一财经YiMagazine》还提到:
从2016年起,汉江公园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名叫“汉江公园发呆大赛”的比赛,目的是希望通过它缓解人们“什么都不做就是落后和无价值”的焦虑,让“无所事事变得有意义。”via 《第一财经YiMagazine》(2020年第7期)
活在一个追求“有用”、“有价值”的环境里,“无所事事”、“无用”大部分时候是件不被鼓励的事情。比如沈奕斐在第27期播客里,她和嘉宾就提到了“目标”这件事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共同体,它制造了一种评判标准和阶级体系,我们通过不断的完成社会给我们设定的目标,以此实现跃迁和攀升。
但这里面的问题是,这些目标有时更多的是来自于受控动机而非自主动机,以及跃迁这个游戏是没有止境的,所以我们会间歇性地怀疑自己。
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无所事事、无用这件事?万维钢分享的这篇文章从科学的角度对“无所事事”这件事提供了一个解释:
我们的注意力和意志力一样,都是有限的。我们的大脑无时无刻都处于运转的状态,当我们集中注意力处理任务时,大脑正处于消耗状态。即使当下没用任何任务需要执行,它也没有停息,可能是在回想过去,也可能是在思考未来。
这时的大脑正处于默认网络模式,因为在过去和未来间不断地穿梭,它能够把不同的想法连接起来,这正是我们的创造力的来源。无所事事就是主动创造一个“不集中注意力”的环境,让我们的注意力得到休息,我们的大脑可以自由自在的遨游。
需要注意的是,追剧、上网这些活动不算休息,它反而会让我们更累,因为它们还是在调用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必须让自己不被外部信息打扰,纯粹是自己和自己闲聊、对话,这样大脑才会放松下来。
再回到“无用”这个问题,当我们自身的力量不足以抵抗外界的“有用论”评价时,应该如何自处?
我自己有两个答案:
1、无用可以激发对生活的激情,让自己把路走宽,而不是把路走窄;
2、人是无法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意识到社会一场价值交换游戏,时不时用它觉得有用的东西去和它交换;同时,也因为意识到这是一场游戏,所以要学会适度地从中抽离。
当然,这件事有个悖论,因为思考“无用”的意义本身就是一种“有用论”。
希望这些内容对你有启发
欢迎你给我发邮件反馈沟通
邮箱地址:heywenhao@qq.com
下周三见
From 文浩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