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过三】No.37

2021/08/18 14:40

这是“事不过三” Newsletter 第 37 期,本期主要分享三方面的内容:

1.面向自我的写作;
2.渐进式学习法和可感知的进步;
3.当你在街上遇到一只猫时,摸摸它。

重要的事情不过三件:认识自己,好好学习,好好生活。
发表于:2021/08/18
进度:37/100

一、认识自己

《第二座山》这本书里有个比方,说人这一生,要攀越两座山:

第一座山,我们会非常在意世人的看法,对自我极度关注。接着我们会遭遇谷底,然后再重新上路,开始攀登第二座山。这时,我们开始把对自我的关注,转移到对他人的关注。听从内心的召唤,追求承诺和责任。原先在攀登第一座山中建立的强大自我也逐渐消亡了。

第一次看这个观点,我把它理解成了一种劝人向善的心灵抚慰。但最近重看这段话,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层面,这里面是有因果关系的:

  • 我们越在意别人的看法,就越会以自我为中心;
  • 我们越听从内心的召唤,就容易关注到别人。

第一座山是恐惧驱动,第二座山是爱驱动。

第二座山

把这个话题延展到写作上,我们经常会面临的一个困惑是:写出来的的东西别人会怎么看?

《人生十二法则》里说:我们内心住着一个能洞悉一切的评论家。他向来吵闹,不断谴责我们的平庸,经常喜欢拿我们自己去和别人比较。

这其实说的是自我审视的问题。正是这种自我审视,让我们在有创意、有想法的时候,会犹豫不决,最终踟蹰不前。而这种自我审视,就是在意世人看法的一种体现。

李一诺分享了《臣服实验》里的一个比喻:我们头脑里的各种幻想,很像是给自己编织了一场电影,多数时候还是个恐怖电影。“但它就是个电影,你把灯一开,电影院啥没有,就你自己在这儿编剧。”

如何克服这种写作上的自我审视?有一个方法叫做写作模式和编辑模式分离。

史蒂芬·金在《写作这回事》中说,写作者至少要写两稿,第一稿关起门来写给自己,第二稿敞开门来写给读者。白胡老爷子凯文·凯利也鼓励写作和编辑分离,他说求善之心会打断创造之意。

写作时,我们往往会有一个写作对象。脑袋里会想着,我该以什么样的语气,对他说点什么呢?但这时不要忘了,我们自己才是文章的第一阅读对象。面向自己写作,就是听从内心的真实声音。不要想着能不能说服别人,先想着能不能说服自己。

或者可以更进一步:假设只有一个读者, 就是你自己,你会对自己说点什么?这些文字是自己想看的吗?

《Personal Development for Smart People》这本书里提到:

当我们对自己感到完全舒适时,我们的自我会退居幕后。不会纠结于自己的长相、声音或者别人对你的看法。

刚刚的那个假设,就是帮自己营造一种无人围观的舒适环境。

那为自己而写,写出来的文字会不会没法引起共情?答案恰恰相反:越是私人的,才越是动人的。POP 写作法中第一个 P 指的是 Personal (个人的、私人的),它融合了我们的个人故事和感情。人是镜像动物,很容易共情,共情的基础就是故事和感情。

面向自己的写作,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关照自己;不是自私,反而是带着爱,在攀登自己的第二座山。

有人问《唤醒创作力》的作者为什么要写晨间日记,作者说:“为了潜入另一个世界”。我太喜欢这个比喻了。“那个世界没有审判官,只有属于自己的清净之地。在那里,我们能听到造物主向我们内心发出的轻声呼唤”

二、好好学习

抛开动机的因素,如果真的要总结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的话,我比较推荐的还是渐进式学习法。

它指的是,从给自己定一个够得着的目标开始,然后循序渐进,一旦完成上次的目标,就可以尝试增加难度。

我们制定的目标有时之所以完不成,只因为太过宏大,大到我们一想到它,感受到的不是动力,而是压力。

陈海贤在《了不起的我》中提到过一个关于改变的原则——小步子原理。它指的是,通过迈出一小步,来获得微小的成功,这些微小的成功能带来一种希望感,来让我们相信改变是有可能的。

了不起的我

它的核心原理是,努力控制你所能控制的,并接纳你所不能控制的。这一小步就是我们当下能控制的。

那怎么找到这个“一小步”,陈海贤分享了一个方法叫做“奇迹提问”,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未来某天想要的改变真的发生了,回过头来看,那我们当下可以迈出的一小步是什么?

往前看,我们看到的是困难;而往回看,看到的是方法和经验。
奇迹提问,就是绕过“自我设限”的防御机制,让我们敢于踏出第一步。

事不过三“”第 1 期分享过《三只鞋》作者谢家华的故事。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人们认为实现某个目标或中彩票会带来持久的幸福,但事实并非如此。“大多数关于幸福的框架都认为,幸福需要具备四件事:可感知的控制力,可感知的进步,与外界联系紧密,以及成为比自己更重要的事物的一部分。”

渐进式的学习方法,就能让我们感受到微小的进步。这种微小的进步,既是一种可感知的进步,也能激励我们敢于往前踏出更大的一步。

三、好好生活

有次晚上出门吃晚饭,在小区里遇到了一只黑猫。一般碰到小区的猫,我都会试着逗一下他们,这次也没例外。我蹲下身来,喵喵喵地叫它,试图逗引它过来。小区的猫不止一只,大部分时候,基本都是抱着很强的防备心,我的喵言喵语对他们都不起作用,他们要么冷眼看我,要么充耳不闻。

这次我本不抱希望,蹲下身,一边学喵叫,一边用手势招呼它,没想到它竟然真过来了。闻了闻我的手,在确认了我手上并没有吃的之后,我以为它会势利地转身就走。没想到,它顺势一个侧躺,摊在了地上,仿佛知道了我的企图,对我说:来吧。

既然这样,我就不客气了,伸手挠挠它的头,顺顺它的毛。毛有点硬,不够顺滑,不知道是否很久没人给它洗澡了。给他顺毛的时候,它也会动动身子配合我,享受我的抚摸。我注意到它一团黑毛中有零星的白毛,尽管天有些黑了,我还是能看清楚,像我们常见的白头发,我开始瞎想它是否有些年纪了。

这时,前面有对交谈的母女,留意到了我在逗猫。黑猫不知是听到交谈声,还是看到她俩的身影了,这时它迅速一个起身,几个轻盈的跳跃,然后消失了。这情景,仿佛它和我正在偷情,被人撞见后不得不逃之夭夭。

过了几天,我又在小区里看到它了,我以为它会记得我,于是效仿上次,喵喵喵地叫它。但这次,它走着悠闲的猫步,没有一丝丝留恋和回应,就这么擦身而过。

想起《人生十二法则》提到猫和狗的区别是:

  • 狗是经过高度驯化的动物,因此能够“听懂人话”,善于合作。
  • 猫则不一样,半驯化,我行我素,特别自我。

这本书的最后一个法则就是:当你在街上遇到一只猫时,摸摸它。这个法则听起来很莫名其妙,但其实说的是:生命中会出现一些无法消除的痛苦,但人是非常坚毅的动物,能够承受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但是,前提是我们需要看到存在的好处,否则你就真的输了。

(People are very tough. People can survive through much pain and loss. But to persevere they must see the good in Being. If they lose that, they are truly lost.)

街角遇到猫,和它短暂地待一会儿,就是一种存在的美好,它也许可以平衡生命中无法消除的痛苦。如果我们足够细心,很多时候,在不如意的情况下,也能幸运地拥有很多这样存在的美好。

cat

这是“事不过三”第 37 期,这期我学到了 3 个新的原则、信念和方法:
1.面向自我的写作;
2.渐进式学习法和可感知的进步;
3.当你在街上遇到一只猫时,摸摸它。


捧场时间:如果喜欢本期内容,请复制下面这段话,到支付宝中打开,支持本期的创作。

29#给我转账#长按@此条消息,去支苻宝首页进行搜索粘贴即可给我转账 lz:/2NPbdvM01YE#

神秘地址:heywenhao@qq.com
下周三见
From 文浩
The End.